传媒内参导读: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2017年中国电视剧选集”,23部作品榜上有名。年度选集之所以倍受业内瞩目,除了上榜作品都是最受广电总局青睐和认可的精品佳作外,更是被很多制片公司当作未来一年中投资和制作剧集的一种方向引导。
来源:传媒内参(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作者:亦心、迟迟
“2017年中国电视剧选集”上榜作品究竟能够带给整个行业怎样的启示和指引?在传媒大眼影视测评组看来,大致可包含三个指向明确的趋势。
趋势一:放下身段的“传统主旋律”,终于变得和蔼可亲起来
从榜单上不难看出,2017年电视剧入选数目同比往年有所增加,但入选的5部主旋律剧目则在数量上与2016年持平。
在过去的一年中,党的十九大召开、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这一系列重大时政事件的陆续发生,无疑为主旋律剧目提供了尽情挥洒实力的展示平台。
入选的5部作品在整体架构上不仅增添了艺术性的巧妙构思,在故事立意上也有意摒弃了多个主题并存的发散模式,使其变得更为和蔼可亲,少了一本正经讲故事的严肃性,却多了一份更接地气的亲切感。
由南方领航出品的《热血军旗》、《我的1977》均被入选。其中《热血军旗》更是解答了中国解放军为何建军、如何建军等一系列问题,比照以往的军事题材片,该剧更加全面、系统也更为客观的表现出时代背景下的种种弊端,由于其传达内容的真实客观性,颇受观众认可。
《我的1977》则是围绕香港回归二十周年展开故事,剧中没有过多的时政色彩,只是借助香港回归二十多年来的岁月变迁作为背景,讲述了一对知青情侣扣人心弦的情感故事,连接起特殊时代坏境下香港与大陆两地一群不同身份、性格的年轻人的奋斗历程,用以小见大的方式烘托出一个更为宏大的家国命题。
作为一部以海军作为叙事主体的主旋律剧目,由鑫宝源制作出品的《深海利剑》在开播后曾一度蝉联同时段收视率第一。虽为献礼建军90周年的严肃题材,但该剧并未从宏大的时代背景出发,也没有高呼入伍光荣的口号,只是从一批个性鲜明的90后大学生通过训练和考验,成长为优秀潜艇兵的故事。
敢于选择以当下的90后生活为突破点,不仅为该剧增加了话题量,也打破了传统的主旋律剧目受众偏老龄化的局限性,成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在弘扬中国梦、强军梦的同时,也把原本充满神秘色彩的潜艇兵生活公之于众。
趋势二:聚焦小人物生活的“新现实主义题材”,成为创作主流
纵观过去一年播出的台网剧目,现实主义题材无疑占据了绝大部分篇幅,即使是在年终岁末的“华山论剑”中,各大头部平台也没有拿出所谓的史诗巨制来压轴,反而是用几部人气与口碑度双丰收的现实生活剧来博人眼球。
在本次入选的剧目中,《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均属于标签鲜明的时代剧,用带有浓厚的时代符号的服道化,勾起人们对那个年代的集体追忆,同时折射出60、70年代人的生活状态和复杂心境。
而《猎场》、《急诊科医生》、《外科风云》、《继承人》、《鸡毛飞上天》则属于典型的行业剧,将某一行业的真实状态与剧中人物的情感纠葛进行融合,既反映了行业背后的欢笑与泪水,也展现出从业者因生活经历的异同导致的情感变迁,更容易激发现实中身处该行业的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
至于《我的前半生》、《亲爱的她们》,则分别对焦于80后中产阶级的都市情感生活,以及中老年“天伦之痒”的后现代生活方式。
最后要重点说到的,当然是《人民的名义》这部近年来同类型作品中少有的现象级大剧。该剧不仅弘扬了气正风清的党政基调,也将剧情设计得悬念重重、跌宕起伏,展现了官场、企业、商人、工人、创业者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性百态。
上述剧目虽主题各自不同,但归根结底反映的多是小人物的市井生活,并全部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聚焦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甚至是不同时代的社会现状,在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共振的同时,也为“新现实主义”剧目在风格上的确立定下了基调。
趋势三:以传奇人物的生平经历为入口,铺设“历史车轮”
在2016年度选集中,只有一部《冯子材》作为历史剧上榜,可到了2017年,上榜的历史剧已经扩容为5部,这也反映出嗅觉敏锐的电视人已经从2016年历史剧稀缺的现实中寻得方向,因此才会在过去一年对历史剧投入了更大的创作热情和制作精力。
在5部作品中,《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那年花开月正圆》、《于成龙》均是由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改编而成,在表现方式上并未顾左右而言他,只是单纯的将历史人物的成长过程以相对艺术化的方式展现在荧屏上,用人物带动历史、用历史烘托角色,向观众铺设出厚重的历史感和鲜明的人物个性。
比如《军师联盟》作为一部三国题材的剧目,并没有从人们熟悉的三国故事出发,而是以司马懿的仕途发展为切入点、以曹魏朝堂、三分天下为背景,展现宏观历史的同时,也将司马懿的个人发展推向主线,打破了观众对以往英雄主义的固有认知。
《那年花开正月圆》作为历史题材中的大女主戏,以陕西泾阳县秦商为背景,用女商人周莹的传奇一生作为架构故事的核心,将女人中勾心斗角的宫斗改成了斗智斗勇的商战,用一个女人的一生展现出清朝末期的年代故事。
事实上,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车轮里,有太多人物和故事可以反映出一段时期的历史痕迹。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以及影视行业自身的发展与成熟,都要求影视制作团队以更大的热情去挖掘历史中的点滴元素,完成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的优质作品。
从近三年电视剧选集,
看优秀电视剧有何共同点
“中国电视剧选集”广受认可,一方面在于其代表了广电总局的意见指导,另一方面是作品的实力认证,除了主旋律题材电视剧外,上榜作品要么高口碑,如《白鹿原》、《伪装者》,要么高流量,如《何以笙箫默》、《解密》,要么口碑与市场兼具,如《人民的名义》、《琅琊榜》。虽然没有所谓的年度剧王,但各有特色的上榜电视剧仍然代表了中国年度优秀电视剧的标杆品质。
纵览近三年《中国电视剧选集》上榜作品,主旋律题材和现实题材一直占据大比重,尤其2016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旋律题材占比过半,剩余名额也被谍战题材和现实题材抢占了。
主旋律题材下,战争剧、反恐剧、军旅剧、反腐涉案剧等都是重要类型,既有抗战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战役的再还原,如《海棠依旧》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工作和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彭德怀元帅》以彭德怀生平经历为主要内容;也有当代军人、警察、检察官等职业的聚焦呈现,如《人民的名义》、《人民检察官》查办贪腐案件,《深海利剑》、《陆军一号》反映当代军人风貌,《刑警队长》、《警花与警犬》展现警察打击犯罪的正义形象。
现实题材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越来越聚焦小人物的生活。《嘿,老头!》中刘海皮与身患阿尔茨海默症父亲的故事平凡感人,《虎妈猫爸》、《小别离》聚焦孩子教育问题,《情满四合院》、《生逢灿烂的日子》是四合院、胡同的故事,温暖美好;二是,反映时代巨变的内容更受欢迎。《鸡毛飞上天》讲述了义乌改革发展30多年曲折而又辉煌的历史,《岁月如金》讲述改革开放30年岁月里北京一户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这些细腻而微小的故事恰恰是能够感动到观众的重要内容。
更蕴含新趋势的部分在于从主旋律题材和现实题材中突围的电视剧,2015年的古装题材《琅琊榜》、青春题材《何以笙箫默》,前者追求架空与历史融合的正剧范儿,后者追求都市青春IP的改编与还原,两类依旧是目前市场的头部内容类型。还有讲述三个少年追求棒球梦励志故事的《我们的少年时代》,也与大部分展现高中生情窦初开的剧目区别开。
纵观从2009到2017年的电视剧选集,不论是传统主旋律、历史正剧、现实主义还是青春时代,每一年都有着风格和创作上的变化,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中国电视人正在摸索中不断进步的事实。
只有当创作者不再停留于仅仅是迎合大众口味的初级阶段,而是真正努力去打造一部可以被历史记录的作品,中国电视剧的未来才可能被赋予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