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范伟主演的10部冷门佳片,这一部暗藏玄机,今后再也拍不出来了

字号+作者:一本不正经 来源:一本不正经2018-02-09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金马影帝范伟的十部好电影,他演的小人物啊个个都是教科书”。这十部电影分别是我选了最后一名开始看,《求求你表扬我》。看完久久'...

前几天看到了一篇文章:“金马影帝范伟的十部好电影,他演的小人物啊个个都是教科书”。

这十部电影分别是

我选了最后一名开始看,《求求你表扬我》。

看完久久不能平静,不仅仅是因为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新闻媒体的故事,而我也在南方某报社干过,更重要的是:电影那么写实,但又那么深刻。既探讨了人性,又探讨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反思了一把主流意识形态。

这部电影值得在岗的,以及曾经在岗的新闻媒体工作者看两遍。

电影讲的新闻媒体事件,其实就是记者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不算离奇的爆料,第一遍看过去,觉得这事也算稀松平常,没有什么好深究。

针对一两个不太懂的地方去影评平台上寻找答案,一看吓一跳:原来,我根本没有看懂。

于是,又看了一遍,被影片所表达的东西深深震撼。

在这部电影里,不仅范伟的演技可圈可点,王志文、陈好、廖凡等人也都表现精彩,更重要的:这部暗藏玄机的电影,今后恐怕再也拍不出来了。

第一遍看,剧情很简单。

民工杨红旗(范伟饰)几次三番跑到报社要求记者写篇报道表扬自己,因为自己在一起强奸未遂案中救了一个姑娘。

(民工杨红旗)

可是,当事人女大学生欧阳花(陈好饰)对这件事坚决否认,并且声称自己从未见过杨红旗。

(女大学生欧阳花)

负责这起爆料新闻的记者古国歌(王志文饰)在调查中得知:杨红旗要求登报表扬是为了完成父亲在临终前的愿望。

然而,一来二去地采访调查,直到杨红旗父亲“去世”依然没有看到儿子被登报表扬,古国歌受到很大的触动。

(报社骨干记者古国歌)

在古国歌的警察老婆米一(苗圃饰)的帮助下,古国歌寻找事件的真相。

(警察老婆米一)

最终,杨红旗登报受表扬的心愿实现了,而记者古国歌却深深地陷入了另一起欺骗里。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只要在稍微大一点的城市做过记者,跑过社会新闻的人见到这样的事情都觉得稀松平常,基本可以概括为:遇到了一个偏执狂。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纷争。在我曾经做记者的那个城市,很多很多村子都有那种好几年如一日状告村干部侵占土地、入户搞黑幕、选举舞弊的人,这种人隔一段时间就给记者发线索要求登报。

也有那种权益受到了侵害(通常是某个很强势的集体的侵害),天天带着一大塑料兜子材料请求伸冤的,这种事情不是媒体人不管,很多时候根本证实不了,也因为太常见而不足以为新闻。

就像电影里边“求求你表扬我”的情节,现实中也不少。

(很多起“求求你表扬我”事件)

看第二遍的时候,主要为了寻找三个答案:为什么民工杨红旗说他干了女大学生欧阳花?电影结尾杨红旗的父亲死而复生并出现在北京到底是不是幻觉?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为什么定格在一个旗杆上?

杨红旗是那种很普通的愚昧、忠孝的民工,40来岁没有固定工作在工地打零工,单身,每天从工地回去骑很远的自行车照顾重病的父亲。

而他的父亲杨胜利则是一个更加偏执的人: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投身于荣誉,在老了重病的时候,依然把国家给的补助捐出去,而不去治病。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看着一屋子的奖状,成为他所有的人生寄托。

(杨红旗父亲杨胜利)

杨红旗在这个英雄父亲的养育之下,按说会老实忠厚,他为什么又爆出来这么一句话?看第二遍的时候我才发现:杨红旗救女大学生的粉巷,原本就是一个烟花之地。能在2000年左右就用香奈儿的女大学生欧阳花,情人节的半夜出现在粉巷,本就不清白。杨红旗救了她以后,她很可能用自己的身体来报答杨红旗,并要求他对消息保密。

(那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情人节雨夜)

电影结尾处杨红旗的父亲杨胜利死而复生,导演表达的意思是:杨胜利伙同村长骗了憨厚的儿子杨红旗和记者古国歌,他们一起导演了一场假死,从而达到了给杨红旗登报的目的。

(杨红旗父亲杨胜利策划了假死,骗了明日晚报的人)

直到影片的结尾,古国歌从报社辞职后来到了北京,在北京见到了穿着红色衣服,用轮椅推着父亲的杨红旗。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个幻觉,直到古国歌转身就收到了杨红旗发来的短信,说登报表扬产生了奇迹,父亲恢复了——“我爸的生命出现了奇迹,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表扬。”。导演黄建新在接受访谈时很明确地表示,那是一场假葬礼,因为它有太多不合常理之处。比如:这场葬礼在荒野上(奇怪的地点),现场布置很奇怪(红色的蜡烛),参加葬礼的人不合理(村干部诡异的笑容,还有照片上逝者的莞然一笑)……

这场葬礼将影片拉进了一个奇异而扭曲的境地,同时也给出了一种暗示。

那么,新的问题产生了:在这场有预谋的欺骗中,杨红旗到底是不是无辜者?

(古国歌与推着父亲的杨红旗擦肩而过)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旗杆上,其实也是在反思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是:普通人应该无私奉献,应该争做标兵,应该争取奖状、争取表扬,但真正产生了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人,又会怎样呢?

主流意识形态下产生的杨红旗父子,尤其是杨红旗父亲这种荣誉偏执狂,这种不择手段获取荣誉的人,是个悲剧,也是个笑话,更是真实存在的一个悖论。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旗杆上)

电影所描绘的那个世界,其实是一个悖论的世界,一份叫“明日晚报”的报纸,一个低声下气求表扬的见义勇为民工,一个被救了却不领情的女大学生,一个用各种手腕儿监视自己伴侣的女警……

除了报社记者古国歌、女警米一、杨国旗、杨胜利、大学生欧阳花,电影还塑造了其他几个性格鲜明的角色。

(明日晚报主编)

明日晚报的主编是一位“老狐狸”,在几十年前他和杨红旗父亲杨胜利一起编造假新闻。在老杨的葬礼上,村支书拿出的那张报纸就是他当时的“罪证”,他一看到就非常紧张,赶紧对古国歌发问:“那份表扬稿到现在还没写好?”古国歌说还没有,他咬着牙呲道:“你呀,太不象话了。”

随后他转身将报纸扔到了土坑里,当杨红旗一铲一铲把土添进坑里,将其“罪证”掩埋,我们可以看到老主编的脸上大松一口气。回来的路上,在车里,主编将一本“四书五经”展示在观众面前,其实也是将一名领导的生存之道展现在观众面前,将中国的“官场”的一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最终,他写了杨红旗求表扬的那篇报道,也只是为了一个新闻大奖。

(派出所的警察)

派出所的警察昧着良心不把那天晚上的事记录在案,只是为了保持他们的管辖地——粉巷没有犯罪的记录,还让古记者“(我们辖区没有犯罪记录)这事不要落下”,其性质,其代表的是什么,一目了然。

这点真的很写实。

(一束光打在杨胜利的身上,很有蕴意)

杨红旗的父亲杨胜利代表了老一辈传下来的主流价值观。他是个爱慕虚荣骨子里透着狡猾但不开窍的人,真的应了那句“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他对国家的号召从不怀疑,不管是几十年前当“劳模”,还是现在捐款、有病不治。

对他来说荣誉是至高无上的,不仅作为衡量自己成功与否的标准,还作为衡量儿子的标准,为了让儿子受表扬,在村支书的唆使下诈死,那张陈旧的报纸还被村支书拿来当作“威胁”主编的筹码。

(阴谋得逞后微笑的村支书)

村支书是一个崇尚政绩工程的干部,也是官场的老油子。

古国歌第一次进村的时候,他以为是要报道村子的变化,敲锣打鼓,西装革履,饭店里也是一桌子酒席(再次写实了)。

杨红旗父亲的葬礼上,村支书换下了西装,一身农民打扮。葬礼上他笑了,笑的很得意,因为计划得逞,杨胜利说“(主编)肯定会来的”,果然不错,大局已在掌握之中。

看过第二遍的时候,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很多有趣的点,很多深刻的隐喻。

虽然这部电影剪辑一般,节奏感一般,缺少电影的质感、更像电视剧,但其内涵和野心令人不得不服。

这部电影“以小见大”,这也是黄建新导演的一贯风格。

(黄建新导演)

近两年拍出了《建国大业》、《建党大业》的黄建新导演,在十几二十年前,有许多充满文艺调性和隐喻的文艺片。他的影片通常通过一个通俗的片名(比如《站直啰,别趴下》《红灯行绿灯停》《背靠背,脸对脸》《谁说我不在乎》等),表达出了其所蕴含的思考,和其所具有的强烈社会责任感,虽然主题严肃,但是导演总会巧妙地隐藏自己的意图。

而这部《求求你表扬我》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也是卧虎藏龙。

(这些演员,现在一个个都是戏骨、大腕儿了。)

甚至还有冯小刚、刘震云这样的金字招牌。

我在标题里边说了,今后再也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原因嘛你懂的。

而之所以建议每一个新闻从业者看看这部电影,也是因为这部电影对新闻媒体伦理、责任的探讨很深刻。

影片表面上是一个查明真相的故事,实际上却告诉我们真相的不可知——新闻可能永远也触达不了真相。

古国歌以查明真相为己任,他不相信听到的、只相信亲眼见到的,他连自己老婆是否真的是一名抓捕罪犯的女英雄都表示怀疑。而见到的都是真实的吗?他见到了被雨淋湿的欧阳花,可那天没有下雨;他见到了葬礼,却于一年后又见到了红光满面的杨胜利。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幻影?说不清的是非对错,看不透的真真假假。古国歌被真相逼迫得无法呼吸,他崩溃了,只好用辞职获得解脱。

(迷茫的古国歌)

影片用古国歌表现人们认识能力的有限,我们可以无限接近真相,却永远无法得到它。

最后,以电影开篇后范伟的一句经典台词结尾——

幸福是什么?

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电影《求求你表扬》腾讯视频上就能看到,找不到的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