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小编已经给各位推送了苏东坡的上半部分,讲述名作《水调歌头》的由来及苏东坡至湖州上任太守,今天的中部讲述的苏东坡遭同僚陷害,以至落狱及之后安然出狱的故事,苏东坡很多佳作都由此阶段创作出来。
苏轼一边悼念亡友,一边收拾行装赴任。子敏、子立随船同往。沿途耽搁些时日,直到四月底才到达湖州。
苏轼到了湖州两个多月,心情一直怏怏不乐,在写诗词寄托对亡友的哀思之余,也常常了解民情,看到地方上的一些弊政,更是忧愤交加,夜不成眠,时时在夜深人静时奋笔疾书,写下不少针贬时弊的诗词。
一天,苏轼叫人搬书到室外去晒,不觉翻出文与可赠的那卷墨竹,想起当日和与可同游,煮笋野餐时的情景,不禁失声痛哭道:“我同与可志同道合,他的遭遇凄凉,我也是前途茫茫啊!”
苏轼没想到,他写的那些诗词,竟被当作诽谤朝廷的罪证。这时,蔡确当权,对原来持不同主张的苏轼进行打击报复,竟伙同御史李定、张琥、舒亶、何正臣等密谋陷害苏轼。
他们从苏轼历年来反映人民呼声的诗词中进行穿凿附会,由御史院(也叫乌台)出面,制造了所谓的“乌史台案”的文字狱,诬陷他攻击朝廷。七月底,派皇甫遵带着御史台狱吏前往湖州逮捕苏轼。
元丰二年七月二十八日,皇甫遵到达湖州,带着一班人,如狼似虎,闯进湖州府,宣而对苏轼撤职查办,当即一条铁链一副枷锁,就把他起解赴京。
苏轼的一些亲朋大为震惊,纷纷避祸。唯有子敏、子立殷勤相送,在郊外挥泪而别,并再三嘱咐随行的苏迈:“一路用心服侍先生 。”苏轼拱手说:“此去虽生死未卜,我自坦然处之,望你等 勿以为念。”
随后,子敏、子立兄弟护送苏轼家眷至南都苏辙家里安置。船到宿州时,御史院竟下了公文派吏卒到船上翻箱倒柜,大肆搜索。王夫人、朝云在船上护着儿子阿过,惊恐万分,掩面而泣。
船到南都后,苏辙一面请夫人史氏陪着王夫人,劝慰、安顿,一面连夜修书,派苏安上京打听苏轼消息,并写信给在京的友好,设法营救。
苏轼下到死牢后,御史台虽多方罗织了罪名,多次逼供,也提不出判处苏轼死刑的有力证据。此事引起了朝中正直大臣的异议。曹太后、范镇等元老重臣,也纷纷出面说请。连王安石之弟王安礼也为他开脱。
十二月二十九日,神宗临朝亲自过问这个案件。舒亶举出《八月十五日看潮五首》等 诗为例,说这是意在攻击明主的。神宗听后说:“我读过这些诗,却看不出同我有什么关系。”
舒亶等人无言以对。神宗便征询王安石意见,王安石回答说:“苏子瞻是当朝才华出众的人,哪有盛世而杀才士的道理呢?”神宗点头说:“王卿家言之有理,苏轼罪不致死,此案从轻发落!”
就这样,苏轼在死牢里被关了一百多天以后,终于出狱。这一天,苏安、苏迈前去接苏轼出狱,见到他身体虚弱,连忙上前扶持。苏轼却摆手道:“我还能挺得住。”
苏轼出狱后,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岗县,在长江北岸),寓居临皋亭。终日以读书为乐。有一天,马、汤、郭、古四位书生,提着酒肉,前来看望苏轼。畅饮之间,谈起他锒铛入狱的事,很为不平,苏轼却豪爽的一笑说:“祸福由他,不必深究。”
到黄州的第二年冬天,他就搬到城外的黄泥坡来。这里原是荆棘丛生的废园。经过开辟,建了几间房屋。因为是在雪中建成的,四壁都画上雪景。自题“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
雪堂给苏东坡无限的乐趣。他亲自带领全家,开荒种地,邻居李太爷一家常来指点。
第二年春天,种下的麦子翠绿,堂前井旁的细柳,周围种下的茶、桔、枣、栗等果树,也正抽枝萌芽,北山微泉涓涓流过堂西,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那些日子,他常常和朋友外出郊游。这天,他同佛印和尚和黄鲁直畅游金山归来,见江心一叶扁舟腾波驾浪而来,船头坐着的正是好友滕元。东坡高兴地说:“瞧他那副气派,是个少有的爽快人。”
滕元一上岸,便拉着他们说:“放着眼前一个千古名胜不游,岂不白来我黄州。我船上有家藏老酒 ,日间得数尾武昌鱼,正好助兴!“苏轼说:“约你此时到来,正为赤壁之游。”
四人同上小船对月饮酒,任它随波逐流。沿江而下,来到黄州赤壁矶下。苏轼误以为这里就是当年火烧曹操战船的地方(这赤壁在如今湖北蒲圻县境内)。他们在舟中说古论今,忧患国事,惋惜时光,感慨无限。
尽兴归来,好长时间苏轼似乎仍置身于赤壁矶下。这天夜里,他徘徊沉思,不禁霍然奋笔直书:“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国神游,多情笑我,早生白发……”
到了年底,东坡要求调往常州,不久,就听到神守驾崩的消息。哲宗继位,改年号元祐,但他年少无知,实为太后和司马光等 人掌权。东坡受到重用,当上翰林学士,还受到哲宗和太后的接见。
可是,司马光等人不遗余力地废除一切新法,引起了东坡的不满。因为这几年来,他在外为官,看到新法有利有弊,就要求对新法“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但遭到司马光的横蛮拒绝。
从此,东坡和司马光多次摩擦,痛斥对方是“司马牛”。愤然要求离开汴京,到地方上去,想为人民做点有用的事。
元祐四年冬天,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这一年,恰逢大旱,饥荒并作,杭州父老听到他要来的消息,大家天天在路旁等候。东坡一到杭州,便给父老们围着,诉说饥荒之苦,东坡一一加以抚慰。
夜晚,东坡深念百姓疾苦,夜不成眠,披衣而起,思考如何救百姓燃眉之急,首先是奏请朝廷减免供米三分之一。
老百姓终于挣扎着过了年关,但春荒时节接踵而至。东坡又立即采取了救荒紧急措施:开仓削价把米卖给老百姓。
接着,又派遣官司吏煮粥分给断炊的穷苦人家,并带领大夫给百姓治病发药。
东坡也常常同分粥发药的人员一起到老百姓家中问寒问暖。一天。来到桥头张大娘家里。被救活了的张大娘一家一齐上前拜谢东坡。东坡看了不少百姓得救,心里也很高兴。
东坡听老百姓说,当地经常有疫病发生,他就筹集了两千串钱,并且把自己的五十两黄金捐献出来,办了一间病坊,专门为无钱就医的人治病。
这年秋天,天不作美,大雨不断,太湖泛滥,淹了庄稼。东坡预计到明年又会发生饥荒,他一面奏请朝廷免去一半供米,一面又准备钱粮,为明春救灾之用。
此后,东坡对国计民生更为关切。一日,听说西湖已经荒废,就同赵德麟前往视察。想起十六年前游西湖,曾写下“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十分感慨。
几天后,东坡邀请了附近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来到西湖,共同商议治湖计划。东坡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决定在这里浚湖掏泥,修筑一道长堤。
这道长堤筑成后,长达三十里,贯通南北,沿堤种上花木,湖中种植菱角、荷花。
时值盛夏,荷花盈盈,柳枝飘拂,清香阵阵。东坡和朋友同游湖上。看到堤上、湖中,红男绿女,笑语声喧,不禁雅兴勃发,尽醉方休。
元祐七年,东坡五十七岁,调任颖州(今安徽阜阳县)已经两年。正月,堂前梅花盛开。恰好赵德麟从杭州带来当地父老赠送给东坡的许多礼物。王夫人提议请欧阳叔弼兄弟一同饮酒赏花。
赵德麟还告诉东坡,现在杭州百姓安居乐业,家有余粮,为颂扬先生的德政,许多人家里挂了你的画像,杭州城里还建了先生祠。东坡感慨万分在说:“为民谋利,自是为官本分。我自愧无以为报杭州父老。”
元祐八年,东坡以学士身份任定州太守。正当他在那里整顿军政,想大干一番的时候,由于皇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重用章椁,宋王朝内部倾轧更加激烈。东坡也被降职罢官,最后被贬至惠州。
绍圣元年初夏,东坡带着朝云、苏过和两个婢女从定州出发,九月底才到达南岭。这时岭上枫叶正红。东坡想到几十年来自己一片丹心为国,没料到竟将老死岭南,望北唏嘘,不禁凄然泪下。
东坡对朝云说:“此去瘴疬之地,凶多吉少,连累你也喊冤受屈。”朝云垂泪劝慰:“自从去年王夫人辞世,照料学士的担子就全落在我身上。就是跟你到天涯海角,我也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