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捨第5篇影评
官方2分钟预告片
克里斯托弗·诺兰过往影片盘点
为了写好《敦刻尔克》影评我一度花了一周的时间去了解电影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以及他所拍摄的电影作品。
对于克里斯托弗·诺兰来说,拍摄《敦刻尔克》是不同于以往他所拍摄的电影,纵观克里斯托弗·诺兰过往作品,例如:《蝙蝠侠:侠影之谜》,《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这一次的《敦刻尔克》可以算是全新的题材,全新的挑战,当然你毋庸置疑这位悬疑大师,解构大师,时空转换大师对战争类电影解读不够深刻。你完完全全可以抱着好奇的心态去观看这次克里斯托弗·诺兰又一力作,相信你不会失望。在《敦刻尔克》中,坚持创新的诺兰加入诸多新尝试,在选角方面,诺兰也打破让成熟演员演绎年轻角色的惯例,谈及影片的选角,制片人艾玛表示:“哈里·斯泰尔斯跟其他年轻演员一样,都经历了严苛的选角过程,他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只用一双眼睛都能够吸引观众到电影院来看他的电影。
《敦刻尔克》历史事件改编
同往常一样在解读之前,有必要给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剧情:《敦刻尔克》是根据二战期间的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改编,来自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盟军40万士兵被困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他们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背景知识 :1940年的5月,二战伊始,40万英法联军被纳粹德军围困在法国北部敦刻尔克,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随后,英法联军展开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整个撤退为期10天,动用了800多艘舰船,挽救了超过33万名士兵的生命。这次撤退为盟军保存了珍贵的有生力量,也为日后英国的抵抗和盟军的反击奠定了基础,堪称二战中的重要节点。)
《敦刻尔克》创作背景
克里斯托弗·诺兰作为一名英国导演,是听着敦刻尔克的故事长大的,敦刻尔克的故事早已渗入他体内。在拍摄处女作《跟踪》时,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妻子艾玛·托马斯乘坐小船横渡海峡,去到敦刻尔克。虽然战争早已结束,但他仍被当时的战场遗址所震撼,萌生了强烈的想法,要拍摄一个关于敦刻尔克的故事。
为了真实呈现敦刻尔克大撤退,克里斯托弗·诺兰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出自于亲历者的一手材料,并聘请编写过《敦刻尔克:被遗忘的声音》一书的历史学家约书亚·列文作为本片历史顾问,二人还一同拜访当年老兵,把老兵叙述的真实故事搬上大银幕。在创作《敦刻尔克》时,为了营造战争的紧迫感,克里斯托弗·诺兰再次打破常规,采用非线性叙事风格,并将对白的数量压缩到最低。
深度解读
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
陆,时间跨度1周,角色:被困海滩的士兵;
海,时间跨度1天 角色:赶往敦刻尔克的民众救援队;
空,时间跨度1小时 角色:空中掩护的空军。
三条线,三个时间,三个地点,在同一个叙事空间交融,复杂度虽不及《盗梦空间》,但也并不简单,三条线交叉推进,反而呈现出了悬念迭起的紧张感,看不见的敌人,随时而来的空战,以及时钟滴答滴答的压迫感,让你不见硝烟,却全程手心捏汗。
如果你仔细去理解这一部影片,你不难发现,诺兰直接把一个真实历史事件,用自己独有的电影风格,改成了诺兰版的《敦刻尔克》。
从电影一开始,伴随着汉斯季默配乐大师的音乐,直接把剧情塞到你的嗓子眼,让你直接从高潮开始,到高潮结束。
以其说这是一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次体验,体验前所未有的陆海空交叉视听,体验前所未有的历史真实,体验对逝去的时代缅怀的思考。
整部《敦刻尔克》,台词少之又少,好与不好,等会细聊。但值得肯定的是,这样默片般的风格,再加上配乐为主调音,以及既视感的战斗音效,让前面说的“体验”,“气氛”,“悬疑”,更加惊心动魄。
电影没有把镜头对准这段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或者诸如丘吉尔飞往巴黎向法国政府打包票这样有助于还原大撤退全貌的历史关键细节。在这部电影里,你不会看到丘吉尔、希特勒或者法国总理雷诺,没有对古德里安军团的正面展示,也没有对希特勒为什么阻止进军敦刻尔克这一历史公案做任何发掘探讨。
诺兰把镜头对准了盟军中最普通的士兵,没有对故事背景、敌我局势做任何铺垫。电影骤然开始于法国的小镇,一群盟军士兵穿行于此,士兵Tommy捡起地上德国军队的劝降单,随之火药爆炸,他的同伴应声而亡。Tommy跑到敦刻尔克海滩,在这里与其他士兵开始等待撤离。诺兰说,“我们曾经苦恼于如何向观众交代背景,但后来发现这并没有必要,当代人只要有兴趣,随时就能获得关于敦刻尔克的基本信息。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营造这种悬念。”而弱化故事背景的另一个效果就是,不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人,可以把它看作任何战争中都会发生的事情。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诺兰要拍的不是历史事件纵横捭阖,而是战争中,任何战争中都存在的人的处境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