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诸多关于《冈仁波齐》的影评,总觉得不是自己想要的,遂拿起笔。我是在电影院看的《冈仁波齐》,这座城市四家影院,这部电影的排片量却少的可怜,在某购票网站下午四点多买票却只有午夜场。观看的欲望无法阻挡,于是我孤独的身影出现在了这座海滨小城午夜的大街上,站在影院所在的商场楼下,发现整栋大楼漆黑一片,甚至找不到哪个门还开着,好不容易找到入口,又发现没有电梯,无奈想找人问问,找了五六分钟后才发现一个胖子也在黑暗中寻觅而来,陌生人相见问答:“你也是看《冈仁波齐》的?”“对啊!”“怎么想到看这片儿的?”“谁还不得有点情怀啊?”颇有惺惺相惜之感,估计这个时间点儿在这黑暗中摸索找路的除了看这个片子的也没谁了,两人穷尽智慧开拓思维终于找到电梯上了楼。
诺大的影院只有寥寥三人,一个是跟我一起上楼的陌生胖哥们儿,还有一个文艺范儿十足的长发眼镜男,互相微笑致意后落座,似乎眼神里都含着敬意的说:“还真有傻×和我一样来看!”
整个观影过程是我经历的最宁静的影院经历,没有咀嚼爆米花的声音;没有情侣间的窃窃私语;更没有鼾声,三个人沉浸在影片平实、缓慢、安详的节奏中。关于朝圣之路是神圣还是生活化;风景的震撼还是清奇;人物的质朴还是感动在这我都不想再过多讨论,很多影评已经写得够多,我只想说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是生活与人性的本真。
朝圣之路在我们看来是何等的艰苦,影片中一行人却如拉家常一般走到一起,虽然生活在同一个村子,但不同家庭相互之间无条件信任,在朝圣路上主人公说过一句话“一心一意的去朝圣,磕头的时候,要把众生的平安幸福放在心里”,这是与我的普世价值体系完全不同的,众人对朝圣的目的都十分明确,有屠户因为杀生太多救赎自己踏上朝圣之路,也有因家里盖房子时意外事故死了工人等诸多不顺利而去朝圣,但信仰让他们努力求得世界的大同,当然也许经文中就是这么写的,朝圣者只是原话诵读而已,但喃喃的低沉的诵经声让每一个听众会明确地感觉到这就是为了所有人的幸福安康。朝圣路上无处不体现着人性的真善美,素不相识就可以要柴,偶尔路过就可以坐下来喝茶吃东西,萍水相逢就可以到老人家吃住,对于招待朝圣者的藏民家庭来说他们只是过客,像突然吹过的一阵微风,风刮过什么都不会留下,但信仰使人们以诚相待。假如这一切发生在都市,不能去想,也不敢想。
影片中最让我颠覆价值观的情节发生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一个细节让坐在影院中的我备受震撼,可以说瞬间让我升华了、开悟了。朝圣走到了拉萨,主人公说“我们的钱不多了,剩下的不能支持我们走到圣山,我们要在这打工挣钱!”于是他们住到了一个小旅店,开始打工生涯。我当时还想,为什么不让家里转点钱过来呢?因为我前面看到小女孩儿给奶奶打电话时用了一个大屏智能手机嘛,转个账不是很方便吗?嗯!也许他们不会用微信。正在脑子里为不转钱而去打工挣钱找着合理解释的时候,这段情节推进了,旅店的女房东以拉家常的平淡口吻与朝圣者聊天说“有件事要麻烦你们,喇嘛说让我磕十万个头,可是我行动不方便,你们能不能代替我磕,如果可以你们就不用给我房租钱了!”朝圣者欣然应允。我去!这也行?替磕能灵吗?我心里琢磨。镜头再一转,白天朝圣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打工挣钱,有的是洗车工,有的是工地的泥水工,晚上他们不约而同的穿戴起磕头的装备在拉萨城里的大街小巷开始磕长头。过了些日子,朝圣者和女房东说:“我们的钱赚的差不多了,我们要走了,去冈仁波齐山,您的头也磕的差不多了。”女房东高兴的说:“太感谢了,替我磕了这么多头,一路顺风!”就完事儿了,朝圣者们就又踏上了朝圣之路,也没有交房租。看到这,我的思维凝滞了,这就是信仰下的契约精神,我说磕头够数了就是够数了,女房东由衷的高兴,也不去考证真的磕了还是没磕,这就是契约,真正的契约,要是换作我,会去不折不扣的完成吗?真的唾弃自己,落实在纸上的、文本上的契约跟这个比肮脏低级!再回过头来看那个大屏手机的意义也完全不一样了,它代表了人的专注和虔诚,影片从头至尾也没有看到哪个朝圣者在枯燥的朝圣之路上玩手机,也许没有网络,但也没看到谁用它玩游戏打发时间,包括那个小女孩儿,它就是个通讯工具而已,相比我们来说他们更加充实丰富,精神更高贵。
影片结束了,那个陌生胖哥们儿和我出了影院,良久矗立在大街边上,默默不语,突然他说:“哥们儿,你有空吗?咱们找地儿喝点儿?”就这样,海滨小城一个路边的烧烤摊儿上两个素不相识的穿着大裤衩子的胖子,一边喝酒;一边骂自己不是东西;一边说着对那种人格的向往;一边相约有机会去圣山一趟,一直坐到了东方发白,环卫工人开始扫街才散去。电影就像光,为在午夜找不到路上楼的所有人照亮了方向。愿所有人平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