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范霍恩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被附庸于《本能》之下、香艳和情色的代名词,但是在欣赏完《黑皮书》后,笔者为自己曾经的这个想法感到羞愧。范霍恩在本片中的技法虽然并不花哨,但是却将矛盾和故事节奏牢牢掌控在手中,故事的高潮、悬念铺垫得让人应接不暇,但最重要的是,在故事所表述的女子复仇的故事的背后,真正想要表现的却是战争带给人的伤痛、以及在战争的不同阶段,胜利的疯狂超越理智后,所造成的创伤。尤其以后者为更甚。何谓一个好故事?
这是一部完全从男人的角度去看女人的片子。艾丽丝是男人的幻想,所以她的轻佻就是活泼,淫荡就是直率,冷酷就是坚强,总之因为符合了男人的审美情趣,恶行在她身上体现的都是美德,即使在男朋友的自行车后座上撩起裙子伸出美腿挑逗街头巡逻的德军士兵,也让人觉得她是多么的举止得当。剧中有一段刺激而充满诱惑的调情大戏,当爱丽丝再次到达蒙茨(塞巴斯蒂安·考奇 饰演) 的床上时,已经有所怀疑的蒙茨掏出枪支对着爱丽丝,要求她坦白。此时的爱丽丝面露挑逗而撒娇的表情说:“除非你把枪拿开,并且吻我。”真的很佩服又编又导的保罗范霍文,怎么能写出这样伟大的情节来。
地下党的领导人却问道那笔钱属于谁的?平静之后,没有了任何战争的创伤,只剩下了财产,这是可笑的,只有蕾切尔说到死去的人还有那些所谓的人民的时候,战争的阴影才真正地被提起来,曾有的复仇的确发生过。在影片最后,中东,还是战争,蕾切尔处于新的环境中。对于蕾切尔来说,她其实也想平静下去,但看来似乎是不可能了。她的复仇从对德国人的复仇变成了对荷兰叛徒的复仇。而身为犹太人的她在中东又将会对谁复仇呢?影片最后提出了一种现代无法消解的质疑,从第一次中东战争开始,那里的局势就从来没有安宁过。而一直操纵着中东格局的图际强权们,他们在二战时曾扮演过的是一种什么角色呢?看过此片的人便不难理解了。
战争结束后,蕾切尔•斯坦恩被认为是出卖祖国利益的奸细而遭到清算,胜利者对祖国叛徒的凌辱触目惊心,引来盟军指挥官愤怒的谴责:“你们和纳粹没什么两样!”事实上,类似情形在当时的欧洲大陆比比皆是。《黑皮书》发人深省:消灭法西斯是为了以人道和法制的方式对待包括敌人在内的所有人,以法西斯的方式复仇并非意味着正义的到来。
作为人类文明的怪胎,战争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人性的恶。荷兰人里的败类勾结德军残杀犹太人获取财物,抵抗组织里也有惟利是图的双面间谍,在直指人性黑暗的同时,导演范霍文毫不吝惜地赞美人类对自由和光明的渴望,以及面对邪恶,在几乎绝望的环境下爆发出来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黑皮书》是范霍文在新年给国人送上的一道心灵鸡汤,向不屈服于专制的美丽青春致敬:黑暗是永恒的,光明也是永恒的。(原载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