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怒》是美国导演大卫·阿耶2014年的作品,本片荣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十佳作品第四名;第十八届好莱坞电影奖年度最佳剪辑。大卫·阿耶是美国的一位年轻导演,这是他的第五部作品。在此之前,他的重要作品还有2012年的《警戒之后》。后一部作品被已故著名影评家罗杰·艾伯特评为2012年度十佳电影作品第四名。本片讲述的是二战故事,是个陈旧的题材,但它描写的却是鲜有人问津的角落:战场上的坦克战,同时它通过许多细节来渲染战争的残酷。
同学跟我提到最近有部“神盾局前传”的电影。当时我还有些摸不着头脑。后来再看这电影的片名,才反应过来。也许本片主人公诺曼作为战争英雄荣归故里后把他与战友们的经历写了下来并出版成畅销书,刚好某个黑人士兵读到以后很受触动,便索性将自己姓氏改成了跟书中的坦克一样。再后来他们这个军旅世家出了个在军界政界都混得风生水起的后辈,官至神盾局局长。对于我们这种脑洞破的已经没法补救的人来说,就算只是一辆车和一个人之间勉强的同名之谊,也能促使我们从方方面面去找线索来把两个本来毫无关系的影视作品搅合到一起。除了上面我那些关于超级士兵血清和匕首战法的瞎扯淡以外,片中倒是真有一个镜头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美国队长》,就是迈克尔佩纳用身体阻隔即将爆破的手雷掩护战友那里。当年史蒂夫罗杰斯也是凭借同样的动作给菲利普斯上校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他被定为超级士兵计划首个实验体过程中的一项比较关键的考验。
宣传主打的是布拉德•皮特,希安•拉博夫等大腕,然而片中戏份最多的其实是90后演员罗根•勒曼所饰的新兵,叙述也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视角,他是这场战争RPG游戏中观众扮演的角色。他的经历举止和心理活动也最接近世俗观众,被从打字机前直接丢进坦克里,满脑子仍是善恶分明、是非对错、仁慈宽恕等与杀戮之地格格不入的观念,对两军交战的残酷毫无概念。片中主角们乘坐一辆名为“狂怒”的坦克,而他们心中也都充满了狂怒,从几个情节可以看到,这几乎是所有久经沙场的老兵所有共有的,不是出于狭隘或冷酷,而是在丛林中养成的求生习惯。这片里看不到主旋律大片中美国士兵的人道主义光辉和道德讴歌,他们毫不掩饰将敌人看做牲口,满口粗鄙的笑话,不会善待俘虏,不会尊重尸体,对女人的态度跟暴徒和流氓无二致(当然可以理解他们的饥渴)。稍有阅历的观众都清楚,这样的痞子恶棍,才接近现实的大兵形象,他们不需要观众喜欢他们,他们也从不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战场上也没有对错,只有必须与否。《珍珠港》那样白白净净哭哭啼啼伟光正玩三角恋的小清新战争片,轰炸效果再壮观,也像足了娘炮,那是给男孩看的,而冷硬到不带一丝矫饰和怜悯的《狂怒》是给男人看的。
而是否保有底线,是战争之于人的又一重要考量。唐不允许他手下的士兵侮辱一个干净漂亮的敌军女孩,他给她在饭桌上留下位子,和属于她的那一份餐,卸下武器,享受久违的居家用餐时光。但随之而来的轰炸马上把这一切全部毁灭。废墟掩埋了女孩,也掩埋了诺曼的爱情,和他的软弱。人总是在遭遇重大变故时才会彻底灭掉一些性格。而影片结尾处,敌军年轻士兵放过躲在坦克下的诺曼,也是这种良善底线的体现。诺曼最终还是害怕了,他只不过是个孩子,被抓来扔进了这片战场,被逼迫着残酷地蜕变。而唐并没有怪他,他理解那份恐惧,他体谅他,给他指了一条生路。这是部残酷,而又不乏人文气息的战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