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之间的友情,一直欠缺电影制作人的青睐。是因为男人的坦荡荡?没有细腻的感情,不要紧,最要命的,是男人永远什么都收藏心底。什么都不说,感人的故事,到底可以怎样拍?因此,《小小人》以两个男生的友情为题,描写细腻,足见题材独特,实在难得。
男孩友情vs 成人机心
故事讲述男孩主角Jack的家庭,财政全由母亲独力支撑,因此一家生活拮据。直至爷爷去世,一家人突然可以继承遗产,还搬进布鲁克林的大屋,忽然成了暴发户。
爷爷生活悠闲,品味精致,于是生前愿意把楼下一个单位,以低价租给另一个男孩主角Tony的妈妈,售卖手作衣服。可是,祖父已经不在,业权落到Jack爸爸手中。钱,谁不想要?于是,新业主决定要大幅加租。在这个新的租金下,Tony妈妈根本入不敷出,无法生存。而两个大男孩Jack和Tony,偏偏却又是交情最好的朋友。孩子的纯真友谊,能否可以抵挡大人的精心计算,以及现实的残酷势利?
市场让美好消逝
两人的父母因为利益而争执,最终影响两个主角男孩的友情。两位主角,从家景、外型,到性情、兴趣都南辕北辙,却居然成了死党。一个是艺术家细胞,感情细腻;另一个粗生粗养,热情奔放。两人唯一的共通点,是都想考入同一所艺术高中。
最深刻的一幕,是为了解决父母的问题,两个孩子商量后,才决定采访不合作行动。与此同时,另一边厢,父母却大动肝火,大发脾气。电影故意对比两者的反应,让观众不免想到:为什么人成长后,反而变得更情绪化、活得更自私?
为什么,当我们变成大人后,就等于告别那个毫无机心的自己,不再重视人和人之间的感情,不再正视自己的内心感受?
为什么成长原来竟是如此丑陋?
电影的答案,是因为人成长后接触的所谓「市场」,会让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美好,都一一消逝。
其实没有东西是无价的?
两人的父母商讨加租时,Tony妈妈质疑:「我和爷爷一直是好朋友,我什至比你更懂得他!」你怎能如此冷漠?你怎能为收多一点点租金,就对我们如此绝情?
冷漠无情,是因为金钱本身,从来就不会计算「数字」以外的东西。无法量化的感情和回忆,并不在「市场」的计算方程式中。
电影却告诉我们,「市场」的恶,是在于它让人以为,世上所有的价值,都可以简化成一个价钱。在这个意义上,其实没有东西是无价。在「市场」面前,没有值得捍卫的东西。
既然没有金钱以外的价值,皇后码头、喜帖街、波鞋街、雀仔街,统统可以开肠破肚,然后变成地产项目,最后化成一堆堆令人欢腾的数字,让人们手足舞蹈。
我们拥抱私利,抹杀感情,清洗记忆。
因此,导演依拿沙殊的这部作品,一如他的前作《流离所爱》,其实是以旁观者的角度,表达最深刻的人文关怀。《小小人》是一部寓言书,控诉「市场」和大人的自私和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