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戏说方圆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字号+作者:东方网 来源:东方网2017-07-11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戏说方圆《我不是潘金莲》影评故事的开头是潘金莲与西门庆这一我们耳熟能详事件,旁白说:我们今天的故事主角不是潘金莲是李雪莲。一种听戏感,油然而生。李'...

戏说方圆

《我不是潘金莲》影评

故事的开头是潘金莲与西门庆这一我们耳熟能详事件,旁白说:我们今天的故事主角不是潘金莲是李雪莲。一种听戏感,油然而生。

李雪莲,一个典型的农村妇人,粗黑的脸,操着浓浓的家乡口音,穿着笨重的衣服,用块布挽着头发。

故事的第一条线,是十年前。由于丈夫的欺骗,一场假离婚变成了真离婚,离婚没得到房子却让自己受到了冤枉。从法官,法院院长,县长再到市长每个人都申诉过,可是他们互相推诿,态度敷衍。所以李雪莲告到了北京,从而使一系列政府人员倒台。一粒芝麻大小的荒唐事,最终滚雪球一样牵扯动了整个官场链条。

李雪莲冒着大雨提着红油去找王公道,她说:你和我有七大叔八大姑的远方亲戚关系。十年后,已当上法院院长的王公道提着猪蹄来找李雪莲,重复着这句话,说:大表姐,其实我们还是亲戚呢。中间是十年,是一个圆,也是一个轮回。

即使李雪莲已打算放弃,然而官员们已被年复一年的人大上诉弄得害怕。所以又从法官到县长到市长展开了一场阻截李雪莲上访的故事,这便是故事的第二条线。这么多个男人都在算计一个女人,一个农村妇女,狠!

整个影片,圆形镜头和方形镜头的切换实在很吸引我。李雪莲在家乡的时候电影画面是圆形,当李雪莲进入北京时,列车驶过隧道,背景乐起,镜头由圆转方。最后的电影画面,当李雪莲和史为民在北京相遇时,电影画面恢复为我们正常观看电影时的长方形。

冯小刚说,圆形构图来源于中国古代山水作品书画的灵感。电影中的几处圆形镜头是极美的,江南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般的诗情画意,淡雅清新的古风古韵,质朴而不失典雅。这并全非方圆交叉运用的技术探索,更从荒诞中勾勒出国家的画像。光明县发生在李雪莲身上的事情就好像在你我身边存在过,这是社会的缩影,好似管中窥豹,满足了观众的“窥探感”。

面对李雪莲的告状,法官说这就是真离婚,院长说不服可以上诉,县长直接开溜,市长为了精神文明城市的建设吩咐下面的人解决这个妇女的离婚问题,于是搞笑的演变成了进局子喝茶。这是官场上无形的一种圆,官官相护,围绕而成的一个圆。

李雪莲告不成功,她想要秦玉河一个说法,秦玉河却说她是潘金莲。李雪莲气得想要杀了秦玉河这个畜生,于是又有了另一种地方的圆,小老百姓的圆。面对李雪莲的杀人请求的时候,她弟以要蹲大牢为由直接拒绝是一种圆;杀猪的老胡要在利益相当的情况下才肯帮忙那更是一种圆。帮助是有条件的,就算是亲人,关系到身家性命之时也是可以推诿的。这就是现实中的圆,民不与官斗是小老百姓的生活哲学。

随着李雪莲的上京告状,画面由圆成了方。

李雪莲在大巴上发烧遭到执勤的警察驱赶下车,隔座的老大爷理直气壮的怼了执勤的警察,这是一次圆与方的碰撞。

圆和方,是生活哲学,是思维模式。一众官员下台,但李雪莲的离婚案终究还没个说法。

秦玉河死了,死于意外,死在了最合适的时间。当李雪莲知道前夫已发生意外离开人世时那场哭戏,印象特别深刻,演的确实没话说。但秦玉河死真的只是一场意外?

圆形幕布让人们觉得是用望远镜窥探一般,方形幕布则让人觉得是在看舞台剧,念旁白的便是这个讲故事的人,而我们就是他的听众,这也是我开头所说的入戏感。

里面的一段感情,赵大头热心的接待了初到京城李雪莲,请假陪她逛北京城。他对李雪莲说,你想跟一个你恨的人在一起还是跟你喜欢的人在一起,虽然他对李雪莲的爱里面掺杂了欺骗,但是他说的这句话不无道理,并且我相信他对雪莲的爱是真的,只是在现实的诱惑里真情显得便不那么珍贵了。当李雪莲知道大头欺骗她以后,那个咂热水壶的场景以及愤然离去时对大头的那声吼,特别带感。范冰冰在这部片子里表现得可圈可点。而大头拾起李雪莲给他买的衣服时,是否有一丝愧疚?

冯小刚是一个具有强烈平民意识的导演,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喧嚣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对生存,生命的反思,以假定式的游戏情节透露出并贯彻始终,构建成人游戏的童话世界。

电影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揭露了这一丑陋,阴暗的社会现象,饱含了深深的嘲讽和对现实社会的隐射。影片中,市长最后说:“我们每个人是为了帮农妇解决问题还是想保住自己的位置呢?”我想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