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上映的一部《唐伯虎点秋香》,可能70,80后的那代人记忆最为深刻。我还清楚的记得,当时和小伙伴们步行8里多地跑到隔壁镇去看这部电影,那时也是第一次知道周星驰这个演员。影片里的唐伯虎这个角色才华横溢,桀骜不驯但又风流倜傥,可谓是好男人的优点他都有了!
剧照
最为经典的,也最能体现他这个角色内心的一句话:"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实际上包含了多少做人的真理与对现实的无奈之情。这部电影成就了很多的经典,不光是里面的台词、人物,更多的是对唐伯虎这个人性的剖析。那么这个电影角色和历史上的唐伯虎原型是一样的吗?
唐伯虎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号六如居士,主要造诣是书画,也会写诗。有参加科考,但是受人连累,背上贿赂考官的罪名。入狱。出狱后就放弃仕途,回苏州。(是否真的贿赂考官,过程如何?这个现在还真考究不了。不过据史学家分析,以唐伯虎的性格,未必做不出来)
唐伯虎,一直被后人称为四大才子之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是书画方面的造诣极高,各影视剧中角色也有展现。但乾隆四年,张廷玉的《明史》完稿,唐伯虎也有了官方定论,在列传第一百七十四《文苑二》的五十多位名士中,排行倒数十六,其友祝允明列于其前。那个时代的人对他的评价,远没有现在这么高,至于后来他被怎样编排怎样名满天下,只能另当别论。
剧照
《明史》所记载的唐伯虎是一个自负才气狂放不端的人,一个痛苦的人,一个经历许多依旧没有被磨平棱角的人。好友文征明曾这样警告唐寅:“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大意是家父说以子畏你的才华,会试高中并不难,然而你为人轻浮,行事冲动高调,还望你内敛持重,以免贻误自身。而那篇著名的《与文徵明书》则是唐伯虎对好友的犀利回复:“我自成年以来,便是如此,已无法更改性格,你看我不顺眼就不顺眼吧,就这样。”影视剧中的那句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估计是根据这句为出处改编的。
但意义上是相差甚远的,这封回笔是当时唐伯虎的一意孤行,不听好友相劝,反而言语相对,可见他是极度自负之人,跟影视剧中的那份豁达还是极其不符的。嘉靖二年(1524)十二月他就一病不起,作了绝命诗:“一日兼作两日狂,已过三万六千场。他年新识如相问,只当漂流在异乡”。
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