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星吴京的起落盛衰,要从类型片的走势说起。
类型片自然的生命周期,总是由一两部片子惊艳领头,二三部诚意之作持续热度,大批粗糙Low片跟风涌入捞热钱,让观众审美疲劳后骂街,进入低迷期。
直到下一个“鬼才”惊现,再打开一个新的循环;谍战、穿越、吸血鬼等等类型概莫能外。
阿汤哥和皮特的《夜访吸血鬼》,算是用盛世美颜打前哨
而武侠片,由于三侠五义的传统,以及平江不肖生、金庸、古龙几代人的花式翻新素材,已经算是格外长寿了。
1928年的《火烧红莲寺》,算是带起了第一波武侠热
吴京开始拍戏时,正赶上武侠片盛极而衰的末班车。
上一代的张彻、胡金铨早已远去,这一波的徐老怪迷上了“奇技淫巧”,此后张艺谋顺着李安《卧虎藏龙》捣鼓的大制作《英雄》,也并未能重燃雄霸天下的格局,武侠片大潮整体走低。
《绣春刀2》算一丝火星,现在票房应该在哭泣...
刷爆你们朋友圈的《绣春刀2》,其实要从四十年前的胡金铨说起…
但局内人总不甘心。
1995年,拍摄过《少林寺》的张鑫炎再度北上,去北京体校找李连杰的教练吴彬,希望get到下一个李连杰。
他一眼看中吴京,面容俊俏、身手惊人。
李连杰、吴京师兄弟
可放大相似的特色,复制走红模式,炮制年轻版替代品,是最便捷的快招,也是最难有后劲的“死胡同”。
其实吴京性格并不像李连杰...
张鑫炎写好了剧本,吴京的个头已经由150窜到165,比赛任务也很繁重,张鑫炎仍旧不死心,改版剧本,大赛一过就把人要走。
吴京的童年少年时代也是伤痛满身
拍摄时,张鑫炎坐在大摇臂上看机器,摇臂断了人摔下来,他第一反应是把机器护在怀里,机器没事吧;而少年吴京也没少吃苦,演完主角后,会去蒙面当武替、当群演,更好地感受整部戏。
诚意足以让今天的鲜肉汗颜。
可是这部《功夫小子闯情关》,最终却以74万港币的票房,惨淡收场。
吴京的第一部片,和钟丽缇组CP,起点可谓是相当高了
这种惨淡,不仅是吴京个人的郁郁不得志,也是张鑫炎、袁和平那一批武侠片电影人的困境。
武戏谙熟,文戏露怯;气韵有余,但新意不足;格局受困于狭窄、日益僵化的套路,努力却处处被掣肘。
日落西山,寄希望于少年。
实力蒙圈的少年,猜猜这是哪部剧?
于是电影票房失败之后,张鑫炎、袁和平,集结了惠英红等大批打星,带着吴京去拍了电视剧《太极宗师》。
那个年代就让吴京泡澡,可以说是很拼了~
女主是当年港姐樊亦敏,也是一个有故事的小姐姐
1999年,他们再度将期望寄托于曾经巅峰的少林传奇,用吴京和樊少皇,拍摄二十集电视剧《新少林寺》,但再也没能见到八十年代《少林寺》的盛况。
插播一枚戏里的朱茵
之后袁和平远走好莱坞担任动作指导。
《卧虎藏龙》之后,《黑客帝国》《杀死比尔》的武指都是他,再度回到华语电影圈也依旧是动作指导;直到14年当导演拍了《卧虎藏龙2》,票房、口碑双输,17年他依旧情怀不死,要拍一部《老家伙们》
而花甲之年的张鑫炎,再也没有拍新片。
都说徐克拍《七剑》与张鑫炎有关,但毕竟是徐克。
理解了这些,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吴京如此搏命。
他要搏的,不仅是个人账户上的功名利禄,还是那一代电影江湖里,英雄末路的扼腕长叹。
像昔日武侠余辉的一抹回光返照,悲情遗少。
吴京纵有十八般武艺,也难以一己之力再造时局;更何况他性格刚猛,直来直去爱怼人,思考问题的模式,也常常非黑即白一刀切。
曾经在节目上评现代审美惹怒EXO粉丝
也曾在节目上直接叫李安琪不要讲英文,相当耿直但也惹争议
另一边厢,当年张鑫炎和袁和平对待影视作品的专业精神和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吴京。
虽然《太极宗师》、《新少林寺》未有理想成绩,但吴京也不能适应内地一些剧组粗制滥造求短平快的打戏。
沉浮几年,吴京最终还是选择再战香港。
到了香港,有段时间他拜访了很多电影制作公司,但一直碰壁,直到叶伟信导演给了他一个机会——在电影《杀破狼》中特别出演,扮演杀手阿杰,全程只有一句对白。
因为他和甄子丹都有真功夫,导演直接叫他们真枪实弹对打,不套招。
这场打戏只有45秒,剧组却打断了四根木棍,根根都打在吴京的手臂上,同一个位置。
成片效果非常惊艳↓
有人评价说:“吴京,那场打戏你的表现实在太精彩了,满眼的仇恨呐!”
吴京自嘲道:“哥们,那是真疼。”
但也因为这场戏,港媒传出了他和甄子丹不和的消息。除了每次棍子都伤到同一处,还有曝光的花絮让港媒有了新的解读。
花絮里,甄子丹打到吴京的手,便面无表情地走开了。留吴京自己在原地捂着手,后来再被打完对着镜头做出一个表情,感觉很疼的样子。
而这里,只是他们不和传闻的开端……后来还有“不识叶问”等风波
因为《杀破狼》的精彩演绎,吴京得到更多导演的赏识,片约多了起来,他还凭借《男儿本色》里“天养生”一角获得第44届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里面的打戏也是非常危险,他都亲自上阵。
不过在香港,吴京依旧迷茫,遇到酒鬼挑衅也只能忍气吞声。
而且,最难忍受的,是孤独。
香港公司对艺人的包装也让他很不适应。
在香港电影圈,吴京始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动作片时代。最后,他决定回内地自己发展,并寻找机会自己当导演。
于是,十几年北上南下,吴京也从俊俏小生变成了胡子拉碴的糙汉。
——当然,粗粝风霜未尝是坏事。
从前张鑫炎、袁和平对于吴京的打造,更偏向一身正气的少年之主。
反而是离开被寄予厚望的环境之后,吴京性格里的A/B面,被充分释放了出来。
发型师你要不要出来道个歉?
《男儿本色》里,夺枪、卸子弹、揍人、把三颗子弹塞进余文乐嘴里,一气呵成,狠得让人头皮发麻。
至于《西风烈》,导演高群书和吴京喝大酒,吴京喝多了,高导惊觉那才是他的真实状态。
小时候吴京就被送去学武,虽然是武术世家,但熊孩子照样偷懒,还逃学别老爹一脚踹飞。
于是《西风烈》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痞痞的熊孩子...
一言不合就为了给妹子出气,飙车、打架,被他爹(倪大红)胖揍一顿。
倪大红和余男,都从这部戏被吴京“撬”去了《战狼》
看着像要去参加《中国有嘻哈》
如果说这种被人生抱负压制住的顽皮和“痞气”,是吴京的A面;那么轴和不合时宜,就是他的B面。
武侠已远,但少年时学到的拍电影的苦心,他却一直揣着。
这些年始终“贼心不死”,抵押房子、倾家荡产也要拍电影,娶到一个说“拍电影赔了我养你”的老婆,事事都像江湖传说,充满江湖气。
他还暗戳戳把江湖信仰埋在戏里,《战狼》从1到2,对手始终是雇佣兵,虽有一身好功夫、但没信仰、拿钱办事,这样的人,吴京最看不上。
从武侠到泛动作片,他承接了江湖豪气,硬汉骨气。
始自武侠,但并不局限于武侠。
红色片新贵
年届四十,吴京终于遇到了新的机缘。
这个机缘,是在各方意识推动和文艺自然潮流下,主旋律的英雄模子,暗戳戳有了松动。
无论是自古儒家要求的“修身”君子,还是头脑里时刻装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英雄,各路完人、全人,在人和神的属性之间都更接近后者。
容易被敬(而远之),不容易引起共情。
而《战狼2》里的主旋律英雄,不再是挂在锦旗里的干瘪人物。
和板正板正的模范相比,他“痞”得不像话。
当然人设有让步,冷锋毕竟不是现役军人
当年载酒江湖的小阿飞,被吴京改头换面,成为和非洲弟兄豪饮的冷锋;死挑反派,为家国正义,也为情场私仇。
他带进主旋律的,除了江湖浪荡刺儿头,还有一样的家国正义。
《功夫小子闯情关》里,他用辫子打光头,把剃不剃头的家国正义,放在“武器”里。
《战狼2》举着红旗过战区,是他学会的升级版。
而另一边,吃瓜群众们,对于观赏性强的主旋律,其实相当饥渴。
看惯了好莱坞的孤胆英雄,如果出现一个披着红旗、讲着中文的铁血硬汉007,他们会格外易燃,特别愿意亲亲抱抱举高高、多给一星。
豆瓣点赞数最高的一条评论
从《湄公河行动》到《战狼2》,千万别误会观众不爱看主旋律。
摸着良心表示,真不止为了吴京、彭于晏的十六块腹肌
只要拍得好,红色片更容易引爆激情。
未来只怕是要预防燃得过度
当然,趋势造就人,也淘汰人。
在趋势和人的双向互动中,若不是吴京的“武林遗少”情怀,若不是他多年“不合时宜”的苦心孤诣,他也不过是一个不温不火的演员,而不会成为新型“主旋律动作片”的开宗尝试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