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能称为真正的艺术家?
用ta的青春,ta的一生
ta的全部情怀,热爱ta所热爱的艺术。
她是史上最霸气的“男扮女装”,有酷似邓丽君的歌喉。也许你对她还有点陌生,但不论是在京剧界还是娱乐圈,她已经摘得了很多的“第一”和“之最”——
小孟小冬,小冬皇
京剧“小子”
一代梨园名角
当今中国第一女老生
国粹推广第一人
中华文化人物
她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家。
她叫,王珮瑜。
在京剧界,她是票友们常称赞的“瑜老板”。15 岁就获得了梅葆玖的赞许,20 岁前,将各类京剧大赛大奖悉数拿下,25 岁成为了上海京剧院一团的副团长。她是余派(京剧大师余叔岩)第四代传人,是孟小冬的师妹。
在现实中,她是温婉的跨界歌手,张国荣、邓丽君的歌,一开口就让人听到飙泪。
带着帅气的外形和定乾坤的气场,这个看起来略显瘦小的“女汉子”,用25年的功底打了一片天下,而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播京剧文化,振兴国粹。
电影《梅兰芳》中,她为章子怡扮演的孟小冬配唱
梅葆玖说:“能给孟小冬配唱的唯有王珮瑜”
京剧大师经典:王珮瑜、梅葆玖 《游龙戏凤》
“京剧,没有人对它陌生;却少有人再去感受感受它的美。100年前京剧一统天下,今天,京剧只是‘你还不了解的美好’。”
对这个社会来说,京剧似乎出现了“萧条”的态势,没有太多人去了解这门艺术,但在她心里,京剧从来都是伟大的。
王珮瑜,这个歌唱全才,倾尽半生,独爱京剧艺术。在所有女孩子都崇尚“年轻貌美”的今天,只有她不走寻常路,穿着深色的戏服,扮演 20 多年的“老头子”。她热爱坤生,热爱京剧这门艺术。
把青春献给京剧。
学习京剧的过程绝对不易,王珮瑜的京剧功底都是从儿时就练出来的。那时候她是个来自苏州的小女孩,九岁的时候开始学习苏州评弹,学唱了两个月就上了电视,当时的主持人夸她,“两个月就唱这么好,真了不起”。
九岁的王珮瑜,已在歌唱和表演中初现天赋
14 岁时,票友舅舅将京剧带到了她生命中,几个月的入门就震惊四座,以一出《钓金龟》获得了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后来舅舅带她去考上海市戏曲学校,考戏校一波三折,那时候还没“女唱男”的先例,学校并没有录取她。
但王珮瑜的天赋才华和她的倔强最终感动了所有老师。
——“唱戏是条不归路,皮肉苦,身心苦,最大的苦是你唱出来以后依然没饭吃,这种苦你受得了吗?”
——“能受!”
于是,她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专业戏校招收的第一个京剧女老生。
但学戏的过程漫长又难熬,每天五点起床,压腿、晨练,练功时候困得都能睡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京剧是这样一个成才、成功率很低的行业,对王珮瑜来说,她是一个孤独的冒险者,100 个人里最终有一半都改了行,只有一两个能做主演,在节目单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那时候妈妈告诉她“绝对不能不成功。”她靠着拿一生当赌注的信念、坚持和倔强,熬了出来。
18 岁那年,京剧名家谭元寿看完她的表演惊叹道:“这不就是活脱脱的孟小冬吗?”王珮瑜“小孟小冬”的名号不胫而走,更被戏迷们亲切地称为“小冬皇”。
王珮瑜京剧《四郎探母》选段
为了推广京剧艺术,王珮瑜参加了很多热门的综艺节目,《奇葩说》、《奇葩大会》、《跨界歌王》、《朗读者》… 对,参加这些综艺节目,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京剧。
“我想走到更多的年轻人当中,走到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群里面,告诉他们京剧美好在哪里,有趣在哪里。”
很多人被她一身中性、干练的帅气和歌声圈粉,甚至三岁的小孩子也都因为综艺节目认识了她。喜欢她的霸气,不卑不亢,不怒自威,很多人因为她重燃对京剧的兴趣。推广京剧的第一步,首先让大家喜欢,她做到了。
“ 我为什么怯懦?我对京剧有信心。” 王珮瑜说,京剧是时尚的,因为传统经典就是当年的时尚精品。“不管时代怎么变,京剧的美没有变!这份美让我能够挺起腰板来推广京剧。”
在《朗读者》中
王珮瑜用京剧念白朗诵了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所有人被她的气韵震撼,余音绕梁,感人肺腑
京剧是中华国粹,但百多年前一统天下的辉煌局面早已不再,我们不能期望现在所有人都爱戏、懂戏、会听戏。今天王珮瑜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京剧艺术的当代化。
这是她用一生热爱的艺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她一直在努力。
这样的人,当为真正的艺术家。
为了普及京剧,王珮瑜提出了“清音会”和“演音会”的概念,策划制作了“京剧清音会”和京昆演音会。
“演音会”是一个新的演出概念,但却并不抽象:它似音乐会又非音乐会,似演唱会又非演唱会,似戏剧又非戏剧,它融合了以上所有的演出形式,自成格局,用写意的手法、洗练的笔意勾画出一幅不一样的京剧音乐史诗。
演音会秉持“绝不媚新、亦不迁旧”的想法,把乐器、人声、武打多种元素,传统的“唱念做打”以全新的概念呈现出来。王珮瑜谈及自己的创作初衷,“在京剧中,演员很强势,但在这次的演出中我希望将伴奏以演奏家的身份请上舞台,让演员和乐队平等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