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

传奇港商王敏刚:“造船大王”之子、开发西北第一人

字号+作者:华商韬略 来源:华商韬略2019-03-15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文/华商韬略张凌云昨日傍晚时分,香港著名爱国人士、著名实业家王敏刚先生因病经抢救无效,在香港玛丽医院逝世,享年70岁。据港媒消息,3月2日,王敏刚随香港代'...

文/ 华商韬略 张凌云

昨日傍晚时分,香港著名爱国人士、著名实业家王敏刚先生因病经抢救无效,在香港玛丽医院逝世,享年70岁。

据港媒消息,3月2日,王敏刚随香港代表团赴京参会。当晚肝胆出现问题,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后,于3月4日返港就医。临终时家人陪伴在侧。

一位港区人大代表表示,王敏刚是他认识最热诚、最投入的人,一生爱国爱港,鞠躬尽瘁。

【巨轮扬帆】

王敏刚,祖籍广东东莞,出生于造船世家,其父亲是与华人世界船王包玉刚齐名的香港“造船大王”的王华生。

▲图:王华生

上世纪四十年代,王华生14岁只身来到香港闯荡谋生,从烧焊工人白手起家,开办了中华造船厂。

家中长子王敏刚从小与船为伍,中学二年级开始,他每年暑假都在父亲的工厂里打工。中学毕业后,王敏刚不仅从低级的操作工升到了管工职位,而且还考上了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攻读机械工程船舶设计。

1971年毕业后,王敏刚应父命回港,像当年打工一样再次从低层做起。从助理工程师到集团董事、总经理,王敏刚花了8年时间。

这8年是王敏刚同中华造船厂共同成长的黄金岁月。

在这期间,王敏刚学以致用,设计出了一艘全球第四大马力的工作船,功能可与南北极拯救船媲美。

在他的助力下,中华造船厂首次负责建造国际级大型轮船,从香港走向海外,业务也从单一的造船逐步拓展到海陆运输、钢材加工、建筑工程等多元化经营。

王敏刚成功将家族色彩浓厚的传统企业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管理的中华集团。英国最大马力的探油船“拯救者号”和著名的香港远东金融中心都是中华集团的手笔。

1978年春天,29岁的王敏刚凭借出色的表现,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董事总经理的职位。

也正是这一年,王敏刚将目光转向了刚刚敞开大门、悄然勃发的内地。

他首先与老家东莞搞起了补偿贸易,通过建造渔船换回一吨吨鲜鱼。渐渐地,王敏刚放开了手脚,开始在广州、东莞兴建酒店,第一个参与内地港口建设,业务扩展至上海、天津、北京、兰州、四川等地。当时邵逸夫在内地捐建的楼堂馆所,约60%为王敏刚家族企业所建。

王敏刚成为了最早一批投资内地的港商之一,但他比一般港商走得更远。

【丝路商人】

1993年,敦煌。

一家酒店正在举办开工奠基仪式,未料狂风大作,主席台都差点被吹跨。

旁人纷纷打起了退堂鼓,王敏刚却道:“只要施工现场门口的木棚没被吹走,我就留下来接着干。”

为了这座敦煌山庄,为了开发西部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他沿着兰州、张掖、敦煌、乌鲁木齐等丝绸之路的沿线城市先后考察不下20次。

与发达的沿海城市相比,大西北可谓“一片荒芜”,但外国游客仍络绎不绝,他们被独特的敦煌文化所吸引。

王敏刚也被深深地吸引,“一个人过了40岁之后,会对文化特别向往”。

敦煌莫高窟是人类1600年历史的文化辉煌,为了让全世界看见中国灿烂文明,王敏刚斥资1.5亿元打造了敦煌山庄。

“虽然中国当时文化旅游开发不够,但我愿意做开荒的工作,只要政府重视,市场一定会做起来。”

敦煌山庄这栋汉唐风格的建筑“没有破坏周边环境,就地取材,和鸣沙山周边的沙漠景观融为一体”,还带动了近200名当地人实现就业。

不止是敦煌,王敏刚投身西部文化旅游项目的足迹遍布西安、乌鲁木齐等地。无论遇到多大的阻力,他都坚持不能破坏历史文化,在保护文化原汁性的前提下进行建设和开发。

三十多年来,他积极传播中国历史文化,开发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累计在内地投资逾5亿元,成为巨资开发中国大西北的第一人。

“既然我们都是做商业、做经济发展,到外国也是做,到中国也是做,就不如在中国做,也可以促进国内同胞经济的发展”。

【赤子情深】

王敏刚早年接受采访时曾说,人的一生不过两个角色,一是行者,二是演者。

“演者,上了舞台,就要唱观众想看的戏;行者,可以选择自己的路。你要不断地行,才能丰富你的人生。”

作为演者,王敏刚完美诠释了一名“成功商人”的角色;而作为行者,王敏刚选择了一条文化寻根之旅。

出生于香港,成长在殖民环境中,后又受教于西方,王敏刚对祖国河山、对中华文明有着强烈的渴求和热爱。

早在1982年,王敏刚就与霍英东、李兆基、王宽诚等工商界人士,发起成立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筹集资金,举办包括旅游、石油管理、工商管理、建筑设计在内的100多个培训班,吸纳学员1万多人,推动两地交流。

1989年,为了号召香港青年企业家共同参与祖国经济建设,王敏刚带领一批香港青年发起组织了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

到目前为止,香港青年工业家协会全部会员皆有在内地投资。据非正式统计,会员在内地投资的主要有电子、机械、化工、服装、珠宝首饰、钟表眼镜、玩具、食品等行业,在内地雇员达到100万人,每年总产值超过2000亿港元,上市公司逾40间。

1993年,王敏刚又发起成立了香港青年联会,经常组织香港青年访问祖国,加深对祖国的感情。王敏刚还组团赴京参加1994年祖国国庆庆典。

在王敏刚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凝聚成一支爱国爱港的力量。

1993年起,王敏刚开始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他不仅关心经济发展问题,还关心过抗战老兵待遇、特色小镇建设等民生社会议题。香港回归后,王敏刚更加积极地投入国是讨论,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内地。

今年已是王敏刚连续担任人大代表的第七年,之前6年他从未缺席。

情牵祖国,一生赤诚。这就是王敏刚。

参考资料:

《赤子情深——记香港小轮(集团)有限公司行政总裁王敏刚》陈诗博

《“丝路赤子”王敏刚的西部情缘》新华社 程楠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