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硬核亨利》: 如果把动作片当AV来拍

字号+作者:舒彤 来源:舒彤2017-08-16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上帝没叫他灭亡,复仇却让他疯狂!朦胧中,肢体残缺的男主Henry被一位美女唤醒,后者自称Estelle(HaleyBennett饰),是他的妻子。短短几分钟后,“暗黑大Boss”A'...

上帝没叫他灭亡,复仇却让他疯狂!

朦胧中,肢体残缺的男主Henry被一位美女唤醒,后者自称Estelle(HaleyBennett饰),是他的妻子。短短几分钟后,“暗黑大Boss”Akan(Danila Kozlovsky饰)闯入了这个藏在高空机舱中的实验室,迫使二人转入“亡命天涯”模式。浑浑噩噩之中,Henry在一个名叫Jimmy(Sharlto Copley饰)的奇男子的指引下踏上了复仇、夺妻之路。为了夺回“爱妻”,Henry穿越了整个城市——从地上到地下、从街头到酒吧、从市中心到郊野地……凭借着逆天的战斗能力,Henry试图找到这场亡命之旅背后的真相!

【点赞:“第一人称”轰爆脑神经】

简而言之,《硬核亨利》几乎就是“第一人称”的《怒火攻心》(Crank):一个典型的“孤胆英雄对抗邪恶企业”的故事,非常直线化,应该说是“相当Low的老套路”。但作为一部目的就是让人肾上腺激增、爽爆眼球的动作片,新锐导演Ilya Naishuller这种“开门见山”、瞬间扑倒的爽快劲儿也真是没谁了(有点儿向AV偷师的意思),所以剧情成为点缀也就不足为奇了。模拟当下红遍世界的“黑科技”——VR技术,本片几乎是在连续不断地(镜头几乎没有切换过)通过Henry的主观视角,将他的经历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呈现给所有观众——没有卖弄情怀,没有商业植入,更没有什么大牌明星代言,完全就是一部实实在在的B级动作片!不可否认,本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富有推进力和身临其境感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跟随并成为银幕上的那个“三无男人”,一次次从敌人的天罗地网中逃出生天,在不同载具之间来去穿梭,并借助各种触目惊心、血浆四溅的残忍手段将敌人一个个撕成碎片(有些镜头实在是看不下去)。独树一帜的视效树立了大银幕cult系的新标杆,各种单挑群殴、飞檐走壁、爆头断肢、插眼削头……一场场肆无忌惮的杀戮,简直帅到没朋友!对于死忠的动作迷来说,本片简直就是一部能让他们爽爆的“重口味A片”。

说到主观镜头,早已是电影中惯用的创作手法,通常是为了挖掘主角的心理活动,让观众感受到情绪和氛围的变化。近年来,由于摄影器材的轻型化,DV、手机、可穿戴摄像头的普及,都让这种“第一人称视角”大肆泛滥,以至于在本片中做到了极致。多数场景都是导演、摄影师、特技演员轮番上阵,戴着装载GoPro的头盔拍摄,完全不需要高颜值的男主现身(在片尾高潮还是露了一小脸儿)。也是因为观众看不到男主的表情,更没有过多的台词和复杂的肢体语言,心理描写更是几个闪回就草草了事。Ilya Naishuller基本上放弃了塑造人物——犹如一个玩家操纵的傀儡,其他只能靠观众自己脑补了(汗)

【吐槽:只为“第一人称”而存在】

诚然,“第一人称视角”使得本片的暴力场面具有了非同一般的逼真临场感,但在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问题:首先就是主观视角的“致命伤”——镜头的局限性,单镜头能展现的空间或信息毕竟有限,于是便增强了本片的“低成本”即视感;其次则是不适应感的逐步增强,如果观者是沿着《Doom》、《CS》、《COD》……这条“第一人称射击”路线成长的Gamer,那么一定会对片中摇移不定的镜头以及拳拳到肉的场面并不陌生,瞬间便会融入到紧张刺激的驳火之中。如果不是的话,那么惨了——本片可能会成为最好的催吐剂,不停颠簸的镜头很容易造成motion sickness;而“第一人称视角”持续时间过长,也会令观众失去新鲜感,难以使其保持足够的耐心,因为被困在“第一人称视角”下简直就如同置身幽闭空间,尤其是在几无情节可供喘息的情况下。

说到本片的另一个“阿喀琉斯之踵”,那自然是没有提供任何一个值得回味的故事或人物。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想必Ilya Naishuller将男主设定为一个缺失语音程序的“哑巴”,就是为了突出他作为一个全自动的高效杀戮机器的决绝和孤独感。而Haley Bennett饰演的“性感俄罗斯大妞”Estelle也是完全没有什么说服力,空荡荡得只剩下了一张漂亮的脸蛋;大Boss Akan(Danila Kozlovsky饰)的人设更是流于表面,这个“拜金蜜汁男”除了以多欺少、装13外,只剩下可怜的颜值和所谓的“超能力”,这使得电影最后的决战几乎引不起观者的任何快感。不过,饰演Jimmy的Sharlto Copley却是个例外,这位当年因《第九区》(District 9,2009)中一战成名的“大虾”,在本片中一人分饰多角(本尊是一个残疾科学家),一如既往的疯狂演技,嗨爆全场——这个在片中唯一一个和Henry并肩战斗的好基友用自己的无限续命,完美地诠释了啥叫“演技担当”(称其为“Cosplay之神”也并不为过)。而本片最大的彩蛋,当数“老戏骨”Tim Roth一头一尾的“空降”登场,虽然导演硬塞给这位Henry记忆中的“父亲”一句台词(还儿童不宜),但怎么看都觉得有点儿别扭。

【幕后花絮】

·本片是导演Ilya Naishuller的处女作。他是莫斯科朋克乐队Biting Elbows的主唱,也曾为自己的乐队拍摄MV。因为本片,他被某网站称为“下一个Quentin Tarantino。”

·本片改编自Ilya Naishuller的短片《Bad Motherfucker》,后者也被用于Biting Elbows的MV。

·影片从头到尾都是第一人称主观镜头,使用了GoPro HERO 3黑色旗舰版——一款极限运动自拍摄像机来拍摄。为了扮演好“Henry”这个角色,包括导演Ilya Naishuller在内的10位替身和摄影师轮番登场。

·Ilya Naishuller在访谈中透露,喜欢Quentin Tarantino“从《落水狗》(Reservoir Dogs,1992)以来的一切作品”,也是《第九区》(《District 9》,2009年上映,由饰演Jimmy的Sharlto Copley主演)的死忠粉。

·影片在2015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被评为一大“guilty pleasure”(即“蠢却爽爆”)。狮门、环球以及STX娱乐展开争夺,STX以100万美元拿下该片。片名从原先的《硬核》(Hardcore,该词容易引起误解——请自行脑补)改成了《硬核亨利》(Hardcore Henry)。

(原创影评,版权所有,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