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谁都是在路上—《布鲁克林》

字号+作者:海岸小影 来源:海岸小影2017-08-17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还记得由西尔莎·罗南在《赎罪》里扮演的那个喜欢写作、整体胡思乱想的小姑娘吗?如今她长大了,要给你讲一个稍微有点小言的励志故事——《布鲁克林》。这'...

还记得由西尔莎·罗南在《赎罪》里扮演的那个喜欢写作、整体胡思乱想的小姑娘吗?

如今她长大了,要给你讲一个稍微有点小言的励志故事——《布鲁克林》。

这部电影也许不能告诉你在外漂泊的意义,但至少可以为你增添安慰几许。

至少,这部片子里的小姑娘已经长成了大美妞,电影画面极美,时尚又复古。

1950年爱尔兰姑娘爱丽丝随着大批涌入美国的新移民来到了纽约,远离家乡,远离亲人,通过她的努力,渐渐在布鲁克林扎下根来,从此安身立命……

爱丽丝的故事并没太多传奇的奋斗史,情节上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冲突。她仿佛就是万千在外漂泊人们的缩影,用她经历,去回望你的故事。

比如:艰辛

无论是爱丽丝在去往美国移民船舱里的狼狈不堪、还是在纽约高档百货公司做售货小姐笑不出的脸、还是当乡愁击中她时无法化解的孤单……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屏幕外,每个曾经孤身漂在外面或正在异乡的我们能够感同身受的情感和怅怀。

只是,我们忘却或麻木这些艰辛的办法各不相同而已。

比如:思乡病

当爱丽丝因为孤单而特别想家的时候,神父劝慰她:思乡病并不可怕,早晚会从你身上传到下个人身上,就像一场流感。

虽然说得很轻松,但事实也是如此。寒冷之夜的高烧下,你会想着如何熬过这一夜,又何曾想起自己是在团结湖后的大杂院还是老城厢的低洼平房区?

只是,当打工的爱丽丝露出的笑脸从尴尬变得自然而真诚的时候,当你用熟练的上海话和弄堂里的阿姨打招呼的时候,你们已经悄无声息地融入了 新世界。

又比如:爱情的犹疑

即使电影里那个离婚的单身女子,因为情伤而饱受痛苦,她还是解答了爱丽丝面对爱情犹疑时的困惑:我当然还会再婚,找到一个人,尽管他有这样那样的毛病……

其实,我们也和那个女人一样:即便身在异乡,依然想培育出一份感情、依然想敞开心房、依然渴望一个家、依然想和一个有着些许小毛病的伴侣过着放屁抠脚的日常。

再比如:动摇

当然,爱丽丝也会动摇。当姐姐的突然病故让她再次回到家乡的时候,小镇对爱丽丝充满了诱惑:受人尊重的职业邀请、家境殷实帅哥小伙儿的倾慕……

当回到真正家乡的时候,漂泊在外的你,许是也会问一声自己:如果当时家乡就这么好,我还要不要离开。但你转瞬又发觉:现在的你,如今的笃定和自信,正是因为当年孤单无助地转头前行。

所以,这世界没有如果,也不需要犹疑。

其实, 爱丽丝的“布鲁克林”不是漂泊,而是找寻,就像小鱼不断前游,只为找到足够繁衍生息的海域。

无所谓真正的漂泊,也没有旅途的终点,你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任何孤单和无助都不会击垮你,因为太阳已经在你身边升起,你会开始考虑其它事情,也会挂念一个过去从未和你有过交集的人,你已经消无声息地融入到新的天地。

送给每一个在路上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