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今天的文章有视频版的哦,想看的朋友去优酷搜索【凌辰看电影】,最新一期就是了。祝你们观影愉快!
此前,我已经和大家聊过不少特殊职业相关的电影,比如猎头、记者、大厦管理员、明星等等,而在今天要聊的这部影片里,女主角的职业与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但这个职业我们却并不陌生,那就是——间谍。
通常,电影中的女间谍不是千娇百媚的交际花,就是霸气酷炫的女杀手,不论怎样都是难得一见的性感尤物。而在今天要聊的这部《巴黎烟云》中,也不例外。
《巴黎烟云》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片中由查理兹·塞隆和佩内洛普·克鲁兹分饰的两大女主都美得冒烟,复古的扮相绝对男女通杀。
特别是查理兹·塞隆,在片中,不论她是清纯的短发造型:
还是性感的烈焰红唇:
是叛逆的小烟熏:
还是经典的巴黎贵妇扮相:
各种风格都能稳稳hold住,每次换装出场都能美出新高度。难怪片中一众男主都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而佩内洛普·克鲁兹饰演的模特兼脱衣舞女的角色,也完美释放了她的性感魅力。
不过必须要说,这部影片除了美人值得一看,剧情也十分精彩。片中人物在面对无情命运时所做出的选择,令人深思。
影片分为三幕,第一幕发生在剑桥校园中,讲的是男女主盖伊与吉尔达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这一幕也是全片中画面色调最明亮的一段,正符合两人学生时期青涩单纯的状态。
故事开始于1933年的剑桥大学中。一个暴雨之夜,吉尔达为了避雨闯入男生宿舍,结识了大一学生盖伊。
两人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吉尔达十分大胆,进门后就在盖伊面前脱去了淋湿的外衣,并问他能不能在这里过夜,因为大雨似乎会下一整晚。
盖伊则比较害羞,这种孤男寡女共处一室的状况让他不知所措。但没过多久,两人聊上几句后他就完全被吉尔达的气质吸引。于是当晚,他们挤在一张床上过了夜。
吉尔达的父亲是法国富商,母亲是美国社交名流,她生在上流社会,因为性情开放而在校园里“声名狼藉”。
盖伊则出身寒门,但他爱上了吉尔达,他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吉尔达也对盖伊有意,他们很快就发展出了实质的关系。
不过,对吉尔达来说,盖伊与所有花花公子都不一样,她把他称为自己“最在乎的一个朋友”。
但是不久后,吉尔达就一个人离开了英国,她要去全世界旅行。而盖伊无法与她同行,他必须完成学业,两人自此分别。
吉尔达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给盖伊写信,而盖伊却无法回信。因为每次当他的回信寄到时,吉尔达就已经离开了那个地方。
在盖伊的思念中,几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他毕业后留在英国做了教师。
而吉尔达一直在不同的地方生活,结识不同的人,尝试过各种职业。盖伊有一次还在电影里看到了吉尔达的脸——因为吉尔达也曾做过一段时间的演员。
当盖伊在银幕上看到吉尔达时,他发现了自己其实一直没有忘记她,而影片的第一幕就在这里结束。看到这儿,我们很容易猜到这两个人缘分未尽,不久之后一定会重逢。
果然,过了不久盖伊就收到了吉尔达的来信。在这封信里,吉尔达告诉盖伊她已经定居巴黎,目前在做时尚摄影师。
得知吉尔达离自己如此之近,盖伊激动得当晚就坐火车去巴黎找她。
当然,到了巴黎后他见到的不只吉尔达一人,还有她的模特兼密友米娅。
影片的第二幕讲的就是他们三人在巴黎的奢靡生活。因为吉尔达很快就说服了盖伊辞去教师的工作,来巴黎做她的助理。
于是,吉尔达、盖伊、米娅三人纸醉金迷的同居生活正式开始了。
由于吉尔达的出身与工作,他们自然衣食无忧。白天给美艳的时装模特们拍拍照,晚上就一起喝酒跳舞,每天都过得快乐又放纵。
然而大战将至的紧张局势最终夺走了他们无忧无虑、声色犬马的生活。
有一天,当他们打开广播后听到希特勒在演讲,三个人都沉默了。他们都知道好日子就快结束了,但是又都不愿意戳破这个事实。
没过多久,西班牙内战爆发了。米娅的祖国就是西班牙,她无法无视这场发生在家乡的战争;
而盖伊也一直等待着一个抛洒热血的机会,他想要参与到反法西斯的斗争中。
于是,盖伊与米娅决定双双投身战场,一个做士兵,一个做护士。吉尔达不能接受他们同时离开自己,但她又不愿离开巴黎。
因为战争,他们三人就这样分别了,而且此后再也没能重聚。因为米娅死在了战场上。
影片的第三幕色调最为灰暗,讲的是战争爆发后三个人的不同遭遇。
盖伊与米娅曾在西班牙重逢过,此时作为战地护士的米娅已经饱经沧桑,身上看不到一点舞女的影子;
而盖伊经历过战场厮杀后,也不再是曾经那个心思简单的热血青年。
在他们见面后的第二天,米娅工作的地方就遭到了敌方炮轰,米娅战死。盖伊则一直在前线,直到西班牙内战结束。
随着英国对德宣战,盖伊先是被调回了英国,后又作为情报人员被送去法国。于是,时隔六年之后,他再次来到这个对他而言意义重大的城市:巴黎。
他抱着极度激动的心情去旧居寻找吉尔达,却没想到此时的她已经成了纳粹军官的情妇。
他闯进房间质问她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过享乐的生活还是真的爱上了那个德国人?
然而吉尔达没有回答就把他赶走了。因为吉尔达不能对他说出实话:她接近那名军官只是为了获取情报。
虽然盖伊此时并不知道吉尔达是间谍,但影片却通过一个细节告诉了观众——在一场卧室戏里,吉尔达为讨军官欢心,让他教自己德语——而我们只要回想当初他们三人听希特勒演讲时的情景就知道,吉尔达其实是精通德语的。
原来,她接近那名纳粹军官,并用自己的美色诱惑他、长期生活在他身边,都是为了为盟军提供情报。吉尔达的牺牲也最终为“诺曼底登陆”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进程。
可以说,吉尔达虽然没像盖伊、米娅一样上战场,她做出的贡献也并不比他们少。
但影片的结尾却既讽刺又令人难过:当二战已胜利在望之时,吉尔达却被不明真相的当地反纳粹组织当做“叛徒”处死。
而当盖伊再一次赶到吉尔达在巴黎的家时,那里已经人去楼空。
他在一片狼藉中看到了吉尔达的遗书,她说感谢上帝给了她这么充实的人生。
也许看到吉尔达被处决的情景,很多人会联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因为这两部片子里都展现了暴动的群众残害一名无辜女子的景象,巧的是连剪头发这个情节都一模一样。
但是仔细想想,这两者却又没有多少共同之处。因为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玛莲娜是个令人怜惜的女子,她的美丽是她的灾难,面对周遭的一切她只能逆来顺受、任凭羞辱。
而吉尔达不同,虽然最后她也含冤而死,但她并非弱者。相反,她是一个活得十分自由的人。这也正是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握有主动选择权,向命运低头是失败者的行为。
在影片中,“命运”的代名词就是“战争”。三名主角都因为战争爆发而被迫改变了人生道路,他们不得已分别、又在意外中重逢,有太多事情由不得自己做主——影片很好地表现出了这种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
然而,他们虽然没办法避免战争的到来,但却可以以自己的方式与之对抗:盖伊和米娅选择了去前线,吉尔达选择留在巴黎做间谍。
这也让我想到,在影片开头,一个算命女人曾告诉年幼的吉尔达她只能活到34岁。而当吉尔达被处死时,她真的正好34岁。
这个设定看上去非常有宿命的意味。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即使注定只有短暂的34年,吉尔达也仍然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有人说,看完影片不禁思考,如果知道自己只能活到34岁,你将会怎么生活?
但在时间的长河中,34年与100年又有多少分别呢?都是一样的白驹过隙。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长度只是其中一个衡量单位,而且远不是最重要的那个。
我们比片中的人物都更幸运,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于人生中的很多选择我们都有更多的主动权。珍惜这种权利,因为无论长短,每个人都只能活一次。在这宝贵的一世里,我们至少应该为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争取一次,这样才不会留下遗憾,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