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在巨星凋零、名导迟暮的年代, 诺兰也许是好莱坞最后的门面担当

字号+作者:文汇报 来源:文汇报2017-08-2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导读]北京时间8月21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到北京,为自己的新片《敦刻尔克》卖力吆喝,引无数中国诺粉尽折腰。人们赞他是当今影坛最具号召力的名导之'...

[导读]北京时间8月21日,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来到北京,为自己的新片《敦刻尔克》卖力吆喝,引无数中国诺粉尽折腰。人们赞他是当今影坛最具号召力的名导之一,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大师,是精益求精的匠人。总之,在拥趸心中“夫诺兰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仔细算来,从一文不名到如今名动天下,诺兰不过用了区区十年。而名利双收之余,诺兰最大的成就应该就是收获了那些热衷将他拱上“神台”的狂热“诺粉”,且数量壮观,遍布全球。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我们正身处一个巨星凋零、名导迟暮的年代。

1997年,27岁的诺兰刚从伦敦大学学院毕业不久,在老家英国拍摄了一些实验性短片,日后回忆起这段被拒绝信包围的岁月,他最耿耿于怀的是太穷。他自编自导,跟几个朋友一起拍摄了70分钟长片《跟随》,一共只花了不可思议的6000美元。当时没有专业的照明设备,只能利用自然光和16毫米黑白胶片拍摄,胶片还得省着用。

2017年,诺兰拍摄《敦刻尔克》,总投资1亿美元,但他与华纳签订的合同里除了固定的2000万美元佣金外,还能获得全球票房20%的分红。这种优厚待遇不仅在好莱坞导演里前无古人,连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巨星也不曾享受过。

从一文不名到名动天下,诺兰不过用了区区十年。2008年,《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首部全球票房破10亿美元的超级英雄电影从此诞生。诺兰今年刚刚47岁,正处于职业巅峰期,票房累计已经高达46亿美元,如果在未来十年仍能保持稳定产量,他的总票房至少能够超过迈克尔·贝而跃居影史前三,唯二能排在他前面的,只剩下卡神和斯皮尔伯格。

名利双收之余,诺兰唯一的遗憾似乎只剩下与奥斯卡无缘?

当然不是。诺兰不光无法将小金人收入囊中,在奖励和推进科幻类及恐怖类佳作的土星奖之外,他个人根本不曾得到任何权威奖项的认可。然而他又的确是还活跃着的电影导演中,粉丝最多最狂热的一位,诺粉可不是以“比诺兰票房高的没他拍得好,比诺兰拍得好没他票房高”的心情来喜欢一位导演,而是真切认为他当世无双,有各种中外万字小论文可为凭证。

看到这里,一定有诺粉会忍不住跳出来强调:只将黑暗骑士三部曲和《盗梦空间》奉为神作,或者只对诺兰电影的IMDB排名和总票房如数家珍,充其量算是一个不合格的诺吹——要区分真粉与诺吹,只需要问他/她喜不喜欢《记忆碎片》。要知道,在诺兰尚未封神的那几年,是这部投资不过四百万美元的小制作为他积累了第一批粉丝。

说回诺粉,那可是以不亚于任何乐队粉鲜肉粉的出格行径名满好莱坞的一群人。《黑暗骑士崛起》上映时,第一批扔“烂番茄”的影评人遭到不计其数的谩骂,敢于公布个人主页地址的勇士被诺粉诅咒“死于火中”。历年来给诺兰作品差评的媒体人无一例外,全部遭遇过轻重程度不等的人身攻击。因为给《教父》刷低分,反把《肖申克的救赎》捧上IMDB第一的传奇更已是圈内笑谈。这里必须给不明就里的读者说一下典故:原本《教父》长期霸占IMDB网站第一名,《肖申克的救赎》则是千年老二。但在《黑暗骑士》成为“神话”的那一年,许多诺粉为了让《黑暗骑士》登顶,开始疯狂给当时的冠军《教父》打一星,结果顺利将其拉下马,并将《黑暗骑士》拱上“神坛”。但毕竟评分看的不是激情而是时间,没过多久,《黑暗骑士》便从冠军跌落,千年老二反而渔翁得利顺利上位。从此占领冠军宝座。——诺粉的核心思想简单明了:克里斯托弗·诺兰是至高无上的神明,诺神的作品是完美无缺的结晶,如果观众觉得电影有缺陷,那也只能是肉眼凡胎不识好歹,因为“造物主怎么可能会犯错”?

实话实说,诺兰不是启迪某种风格或规则的开拓者,并非惊才绝艳的艺术家或苦心孤诣的哲人,更不是有一副好皮囊的偶像,却能长久受到人们的专注与疯狂,且粉群还在与日壮大,此种吊诡遂成为今日影坛的不解之谜。

诺兰与事业最辉煌时的斯皮尔伯格确有相似之处,无论他用的演员是《盗梦空间》的小李子还是拍《侠影之谜》时还籍籍无名的贝尔,无论他拍的是美漫“一哥”蝙蝠侠还是原创科幻题材《星际穿越》,观众首先记住的是诺兰“出品”,不是主演也不是IP。即便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加身的斯皮尔伯格也从未拥有如此虔诚的粉丝——《黑暗骑士》虽然未获提名,却间接导致之后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数量从五部扩增到十部,凸显了诺兰的强大影响力。

西方网络世界有一个为诺兰发明的新词叫做nolanism——诺兰主义。在诺粉看来,他以一己之力拯救了被前作口碑拖累的蝙蝠侠电影,重塑经典英雄形象,在原创式微的年代创作《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选择广为人知却受地域限制的敦刻尔克作为新片题材,以上影片还全部大获成功——至少在票房和IMDB评分上是如此。他似乎无所不能,他是当代好莱坞能够分开红海的摩西,正如诺兰的电影中,主角总是痴迷(obsession)于某种人事,他代表着的已经是对传统电影本身的执念。

与此同时,诺兰的“造神运动”绝不限于普通观众,除了与奖项缘悭,他是整个好莱坞的宠儿。华纳将他奉为“golden boy”,几乎满足他的一切拍摄要求;所有大牌明星排队等着与他合作——只因为诺兰就确定出演《盗梦空间》的小李子当时甚至都不知道电影的题材。就连大部分的媒体人都在不惜一切华丽辞藻来赞美诺兰,为奥斯卡对他的冷遇打抱不平,宣称若《敦刻尔克》再成为明年奥斯卡的遗珠之憾,必有黑幕。而只因为他炮轰Netflix同步开放线上播放的电影发行模式,并毫不掩饰自己对流媒体意图取代电影院放映的厌恶,表示绝不会为Netflix制作电影,就有报道称诺兰为雄心壮志的Netflix的“最伟大的敌人”(greatest enemy)。

Netflix当然不会放弃它在流媒体播映上的优势,就像诺兰似乎绝不会放下手中的70毫米胶片。他的新片《敦刻尔克》在固守传统上的价值可能还要胜过影片的艺术价值,这是25年以来70毫米胶片格式放映地点最广泛的电影,因为成本和放映难度都太大,这种格式已经快要绝迹。2014年,诺兰的《星际穿越》曾在50家IMAX影院以70毫米胶片格式放映,3年后,他终于可以把这个数目增加到125家。

通过对类型片的改造,诺兰树立了自己独有的既前卫又保守的风格,他不坚持拍摄冷僻艺术片,反而巧妙运用新颖的视听语言实现影片主题,以期吸引到更多路人。虽然他的故事有不少缺陷,对人物感情的处理也经常让人感到难以共情,但在娱乐泛滥,电影不再具备任何优势的时代中,传统电影需要诺兰,影迷们也如此期待着诺兰。也许,在这个巨星凋零,名导迟暮的年代里,诺兰是好莱坞经典电影制作最后的门面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