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好莱坞反性骚扰运动反响热烈,伍迪·艾伦被控25年前性侵7岁养女迪伦·法罗的旧事又被提起。
迪伦本人再度出面接受电视台采访,控诉养父。伍迪·艾伦则发布声明,重申从未猥亵过迪伦。
伍迪·艾伦的养子、迪伦的哥哥摩西·法罗也在社交网络上发声,称猥亵一事并没有发生过,而是他们的养母米娅·法罗不断对女儿进行“洗脑”,“我希望迪伦有一天能逃脱母亲的摆布,面对现实,并且开始她的自愈”。
▲从左至右:摩西·法罗、米娅·法罗、迪伦·法罗与伍迪·艾伦
当真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但是抛开家庭内部的这些纷扰,伍迪·艾伦在影史上的地位依然让人钦佩。
这位80多岁老头的经历甚至成为了一本成功学,重度影迷把他的诙谐、洒脱当成人生榜样,他的电影也是社交谈话中B格极高的谈资。
他的电影女主都是颜值身材气质俱佳,一大段一大段的对白或自白中,有很多冷僻的幽默点,对观众的要求很高,要紧绷思维才能跟上他快节奏的话痨模式,稍微一走神,他可能就从天文地理聊到厕所马桶了。
这个可爱的小老头,一脸苦相,一副镜框,神经兮兮,絮絮叨叨,具有当代青年最羡慕的斜杠身份——导演/编剧/演员/作家/音乐家与剧作家。
那么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让全世界的影迷如此着迷呢?
1
获奖无数却又拒绝领奖
奥斯卡每年都有,但奥斯卡提名名单上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无疑是伍迪·艾伦,24次提名,4次获奖。此外,他还13次获得金球奖提名,两次获奖。
1966年,伍迪·艾伦初涉影坛,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伍迪·艾伦就成为奥斯卡提名名单上的常客。拿影迷公认的最佳影片《安妮霍尔》来说,就一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四项金像奖。
在奥斯卡这个世界级大party上,如果“最佳原创剧本”的提名名单上有伍迪·艾伦的作品,基本上其他对手再无取胜的机会。
不仅美帝,欧洲对伍迪·艾伦的认可广泛且持久。2016年《咖啡公社》作为开幕片亮相戛纳,这是他继2002年《好莱坞结局》、2011年《午夜巴黎》后第三次揭开戛纳序幕——戛纳史上只有他一人创下如此辉煌。
被文艺青年捧为文艺圣经的《午夜巴黎》,在2012年世界范围内获得66项提名,拿下23座金杯。
如果这时候有人说伍迪·艾伦拿奖拿到手软,那是绝对瞎扯,因为伍迪·艾伦从不现身任何颁奖典礼。
2014年金球奖,终身成就奖颁给伍迪·艾伦,作为整个颁奖礼最大的亮点,主办方自然期待他能亲自前往,尴尬的是,这老头儿自始至终没!有!露!面!
事实上,伍迪·艾伦与颁奖礼保持距离由来已久,才不管你金球奖还是奥斯卡,全世界各大电影节至少提名185次,获奖123个,不去就是不去,戴高帽没用。
唯一一次参加颁奖典礼是在911发生后的200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那次他也并不是为了领奖,而是作为纽约城市大使,感谢好莱坞在911之后对纽约的支持。
关于“为何不参加颁奖”,坊间传闻他超级内向超级宅,甚至有社交恐惧症的谬论。然而,伍迪·艾伦曾说过的这段话或可用来解释:
评奖什么的最傻了,我没法忍受别人评价我,如果他们说你配得到这个奖你就接受了,那么他们下次说你不配的时候,你也得接受。
2
产量最高却又都是精品
一年一部长片,年逾八十的伍迪·艾伦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创作力,被他的拥趸称为“电影之神”。跨越半个世纪的拍片生涯,他通过一幕幕经典影像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2016年5月的戛纳电影节,81岁伍迪·艾伦亮相戛纳,尽管头发全白,但精气神足够矍铄——
《咖啡公社》是伍迪·艾伦亲手指导的第53部影片,算上“制片”、“编剧”和“演员”等身份,伍迪·艾伦参与的影片已有110余部,也就是说,他每分每秒都在做电影。
有人用“热情”来解释伍迪·艾伦的高产,但在戛纳电影节上,他解释了其中原因:
拍电影是一种再好不过的分心方式了。我不再去想死亡的到来,身体的衰老,还有我在未来会彻底变成一个老人。
对于大多数导演来说,高频率产出=低质量保障。然而这个公式不适合伍迪·艾伦,老头子作品水准基本只能可以分为两档:优秀和精良。
经统计,在伍迪·艾伦导演的53部影片中,豆瓣评分均在7分以上,其中8分以上17部,大多数集中在上世纪。尽管他的电影多贴上了“文艺”或“小资”的标签,但面对特定群体从不失手也是前无古人。
而在他参与的其余60多部电影里,无论是编剧还是配乐,也都被打上了“轻松幽默”与“话唠絮叨”的标签。一如《蚁哥正传》和《另类英雄》,尽管没有亲自指导,但影片同样烙上了浓重的伍迪风格,随心所欲不逾矩,嬉笑怒骂皆妙文。
每年等着看他的电影也已经变成很多人的一种习惯,这个古怪的犹太老头好像总是有说不完的想法。絮絮叨叨无关紧要的感觉让人觉得特别舒服,就像是生活本来的面貌,没有太多上纲上线的大道理。
至于哪部片子最能代表伍迪·艾伦呢?每个人的答案或许都是不同的。
3
专黑中产却又由衷热爱
老司机们都知道,伍迪·艾伦有三宝:话唠、出轨、绿茶婊。在频繁运用这些元素的背后,是他用30年时间刻画出的特定群体——中产阶级。
在他的镜头下,中产阶级难逃被黑的命运:文质彬彬却神经兮兮,喋喋不休又毫无重点,敏感而焦虑,带着知识分子的自怨自艾。
无论是《安妮·霍尔》里催促女友去读夜校的喜剧家,还是《蓝色茉莉》中遭遇丈夫出轨和狱中自杀的“完美妻子”,其实都只是截取了中产众生的一副面孔。伍迪·艾伦毫不留情地撕开他们的面纱。
1刻薄
中产阶级是不是成天对所谓的恶俗不屑一顾?是不是看文艺电影,比看韩剧更“高雅”,都该居于鄙视链上游?嗯,是挺刻薄的。
2太在意“生活品质”
中产阶级的另一槽点在于:睡在什么沙发上,比“睡在沙发上”本身更重要。
3穷讲究
喝水不行,要喝气泡水。吃蔬菜不行,要吃有机蔬菜。天知道中产阶级养活了多少卖健康食品的大忽悠?世界上好吃的东西很多,可中产都不爱吃。世界上可口的饮料也有很多,但在中产看来都是毒药。
4满口大道理,却搞不定现实
中产阶级们都是脑中充满康德哲学的思辨,却搞不定菜场的小贩。他们是不屑搞,还是真搞不定,这就很难讲了。
5感情生活一片混乱
别看中产自己不屑于天涯八卦,嫌层次太低。但许多中产自己的日子,都有如狗血韩剧。 不离几次婚的也好意思叫中产?
当然,伍迪·艾伦也不是为黑而黑的。
人们喜欢伍迪·艾伦,是因为他电影的喜剧性和幽默感,以及他借此对男与女、生与死、爱与欲乃至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写照与揶揄。
更难能可贵的是,伍迪懂得嘲弄之后要去怜悯,他始终不会让自己的小人物彻底失败。这就像周星驰,他的小人物也都带有分外乐天的性情和从不被击垮的斗志。
我们从影片中看到了自己身上的荒诞离奇,理解那些挣扎错愕,以更好地认识和校正自己。
4
善抖包袱却又认真严肃
幽默感这个东西的确靠天分,早在成名之前,伍迪·艾伦就能把一些沉重的话题举重若轻地用诙谐的手法表现出来。
无论是《傻瓜入狱记》中对三十年代英雄的揶揄,还是《性爱宝典》里假扮精子与山羊交配,伍迪·艾伦都立足西方,把冷幽默拿捏的炉火纯青。
有人感慨,如果咱有伍迪一半儿的幽默感,那必定是另一个周星驰!
但这种禁得起推敲的幽默感,来自于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洞察力,仿佛这个世界有多丰富,伍迪·艾伦就有多广阔。
《安妮霍尔》碎碎念絮絮叨的背后,为当时少男少女的迷茫,提供了一个抒发通道:
《午夜巴黎》在一场文化乱炖盛宴之余,又留给观众思考文明作用的余地:
《无理之人》用一个劈腿男的堕落,向世人阐述了墨菲定律的现实意义:
他善于吸取无声片喜剧的优点,配合自己一套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机智对白,尤其是纽约知识分子式的机智。
总之,看完伍迪电影,你总能在哈哈大笑之后,再来次会心一笑。
5
热爱电影却又迷恋音乐
如果将伍迪·艾伦的电影配乐搜集起来,那会是一本"欧美金曲大全"。
就拿比较冷门的《独家新闻》举例:影片以葬礼开始,《天鹅湖》每次奏响都离死亡很近,伦敦著名记者JOY死于脑血栓,牧师喃喃地追忆,轻快的《天鹅湖》萦绕教堂,感觉上棺木不大真实,死者也栩栩如生起来。
影片最后,伍迪在船上表演魔术,再次响起的是安嫩波尔卡的鼓点音乐,带来另类的神奇观感。
伍迪艾伦很少使用当代版本的"金曲",而是爱用早期录音,让人仿佛置身于过去的时光。
老派的配乐风格与伍迪大多数优秀电影里喋喋不休、恒久不变的主题结合后,与当下现状格格不入,并形成了一套集嘲讽、辛酸、无奈于一身的视听体系。
其实,除了导演、编剧、演员、作家这几个身份,伍迪也完全能称得上音乐家。
他爱爵士乐爱到自己组了个新奥尔良爵士乐队,靠着自己从十几岁就学习的单簧管吹奏才艺,不定期就举办一场演唱会什么的。
此外,伍迪还常年在固定场所驻扎表演,如一个名为 Michael's Pub 的酒吧, 他一去就是 25 年,直到人家关张。随后他又转战去了Cafe Carlyle ,只要人在纽约,周一晚上他肯定会去演奏过过瘾……
这样的人生是多么的滋润和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