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汀新片还没开拍就定档了。
2019年8月9日上映。
片名《好莱坞往事》,讲的是“曼森家族”的故事。
目前,昆汀已经敲定了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布拉德·皮特、玛格特·罗比这三位巨星参演。
阵容够大牌。
当然,最大牌的还是昆汀。
那个让全世界无数影迷日思夜想的男人。
听到他要出新片了,哪怕还没开拍,都足够让我喝酒庆祝,彻夜不眠。
昆汀是谁
You Never Can TellChuck Berry - 低俗小说 电影原声带 Pulp Fiction (Music from the Motion Picture)
1984年,曼哈顿一家叫做“视频档案馆”的音像店招收了一个新店员。
二十岁出头,接近一米九的身高,长着一张标准的鞋拔子脸,当然,他最特别的,是拥有着常人无法达到的对电影近乎疯狂的热爱。
另外,也许当年走进这家录像店的女孩们会注意到,这个小伙子会有意无意地将目光瞟向她们的脚,并且露出神秘的微笑。
这个年轻人有着一个如今被无数文艺青年奉若神明的名字:
昆汀·塔伦蒂诺。
昆汀的继父是一个狂热的cult电影影迷。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很自然地就成为了一个影迷,而且是那种口味比较独特的影迷。
16时,昆汀结束了自己的学业,一边在当地一家色情影院打杂,一边在一家名为James Best的影视公司学习表演。
如果昆汀最终只成为了一个三流甚至不入流的演员,那该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情。
幸运的是,在1984年,昆汀走进了“视频档案馆”,在这里,迷影的他有了看到更多电影的机会,在这里,昆汀练就了自己日后闯荡江湖的基本功。
据说,昆汀曾经在店里和其他店员讨论电影,因为他知识面太广又非常能说,竟然把那位同为超级影迷的店员搞得羞愤自杀。
这件事的真假我没有考证,不过也能从侧面说明昆汀作为一个顶级影迷的专业程度。
在音像店打工的日子里,他的兴趣也逐渐从表演转到了编剧和导演之上,在做出过一些不太靠谱的尝试后,很快他就完成自己第一个和第二个正式的电影剧本。
它们分别是《真实罗曼史》和《天生杀人狂》。
这两部电影,相信是很多影迷的挚爱。
凭借着卖掉《真实罗曼史》所拿到的5万美金,昆汀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落水狗》。
这是一部麦当娜看了不知道是该沉默还是流泪的电影。
在影片的开头,昆汀自己客串的角色一本正经地向同伴解释了麦当娜著名歌曲like a virgin的内涵,以至于我现在听这首歌,脑海里都是昆汀那张鞋拔子脸和重复的d开头的单词。
整部落水狗,一共有252个f开头的单词出现。
但请注意,f开头的单词从来不是昆汀电影的主角。
如果说昆汀是哪吒的话,对于各种类型电影的素材积累就是他的混天绫,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剪辑节奏则是火尖枪,话痨般的对白设计和个性十足的人物塑造就是乾坤圈,恰到好处的配乐正如同风火轮。而那些脏话和血浆,只能算是哪吒头上的那两个揪。
形式不重要,内核才关键。
作为一部处女作,《落水狗》之所以能让昆汀一夜之间便声名鹊起,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处处都能看到昆汀的创造力。
非线性的叙事,看似简单,其实充满了玄机,昆汀对于本片情节的设计相当精巧,除了饱受赞誉的细节处理外,打碎了的叙事模块给影片的故事带来了别样的紧张感,让观众从头到尾都有种“差那么一点儿都到位了”的感觉,正是这样的感觉,才让影片在结尾处大混战时达到了高潮,让观众完成了观影快感的充分宣泄。
就连略带抄袭意味的致敬,都充满了创造力。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库布里克《杀手》的影子,也看到了林岭东《龙虎风云》的影子。但在昆汀的电影里,这一切都变得非常自然,十分合适。
那个三个人分别用枪指着对方的镜头,源出于《龙虎风云》,后来朴赞郁在《共同警备区》里也用过,就说不上是致敬谁了。
港片对于昆汀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后来《杀手比尔》片头的邵氏标志,可以说是一个港片粉丝能做的最大的致敬了。
在完成《落水狗》之后,昆汀创作了《低俗小说》。
《低俗小说》完成于1994年,这一年发生过什么,大家都非常清楚。
那是个神奇的年份,《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低俗小说》、《饮食男女》、《红》等优秀到堪称伟大的电影同时诞生,让人无法不感叹。
昆汀凭借《低俗小说》拿到了那年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这部电影的具体情节我就不多说了,一是大多数影迷以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二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其实很难用语言描述清楚。
《低俗小说》最厉害的地方,在于结构的精巧。
影片的主体是三个故事,分别是文森特和马沙的妻子,金表的故事,以及邦尼的处境。
加上序幕和尾声中那对山寨版“雌雄大盗”的戏份,一共是五个部分。
这五个部分,粗看是非常松散的。但当我们仔细地看过全片,就能够体会到昆汀的天才设计之巧妙。
三个主线故事都由文森特和朱尔斯取回保险箱这一事件引发,这个事件成为三个故事发展的依托,而这三个故事则在一个个小单元下分割成了更多的小故事,由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来讲述。
但因为有了核心事件,整部电影依然是一个整体,第三部分的清理尸体是第一部分两个杀手带走马文的延续,而第二部分拳手的则是第一部分的反转。这个整体在影片结尾处和序幕的连接时体现的最为明显,当两个劫匪继续抢劫时,几乎所有观众都能明白,这个故事,从来就没有散乱。
当然,过多地去讨论结构上的精妙设计其实也是一种对昆汀的误读。昆汀能被如此多的影迷爱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影片中独有的气质和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比如《低俗小说》中约翰屈伏塔和乌玛瑟曼的那一支舞。
木心说红楼梦里的诗像是水草,在水里好看,取出来就没那么好看。
昆汀的配乐也是如此。
单拎出来,you cannever tell这首歌只能算得上好听,但放在低俗小说里,就成了经典。
话痨、足控、配乐屌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布袋寅泰 - ELECTRIC SAMURAI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2003年,昆汀的第四部电影长片在北美进入院线,此时,距离他的上一部电影《危险关系》上映,已经过去了六个年头。
对于昆汀自己来说,《危险关系》不算成功;对于喜欢他的影迷来说,《危险关系》也不够过瘾。
所有人都期待着昆汀能用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在新千年杀回好莱坞,不光要杀出个黎明,更要杀出一片血色的天空。
于是,《杀死比尔》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本片上映之后,很多媒体表示这样暴力色彩过重的电影很可能会威胁到美国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昆汀则表示:
我所有的电影都不过是影像游戏,暴力只是这个游戏必须要呈现的东西。
用游戏来形容昆汀的电影,尤其是《杀死比尔》,再贴切不过了。
这是一个并不算复杂的复仇故事。
一切都源于一场血色的婚礼彩排。乌玛瑟曼饰演的新娘曾是杀手组织“致命毒蛇暗杀小组”的一员,代号黑曼巴。她希望通过结婚脱离朝不保夕的生活。但在婚礼彩排之际,组织头目比尔带着手下的几大杀手搅乱了一切,在一通机枪扫射之后,教堂成为了修罗场,已经怀孕的黑曼巴也被比尔一枪击穿了太阳穴。
四年后,昏睡已久的黑曼巴在一家医院中醒来,面对着痛苦的记忆,她的脑海中只有复仇。
在列好了仇人清单后,她就展开了自己的血腥杀戮。
在《杀死比尔》中,昆汀依然延续着自己非线性的叙事风格,并没有平铺直叙告诉我们故事的前因后果,而是在一个个的复仇中,穿插介绍了影片中各个重要角色的来历,并且慢慢地揭开了整个故事背后的隐情。
这种叙事模式给影片带来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紧张节奏,在这样的节奏感中,昆汀辅以自己肆无忌惮的暴力美学以及天马行空的配乐,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观影高潮。
影片上映后在美国口碑两极分化,很多影评人并不买昆汀的账,认为这部电影虽然足够刺激,却太过肤浅。
昆汀当然不会在乎。
就像我们不会去炸酱面馆要松露鹅肝一样,我们也不需要苛求在昆汀的电影里看到更多哲学层面的思考。
阿彼察邦的电影是一种艺术,昆汀的电影是另一种艺术。
毫无疑问,《杀死比尔》并不深刻,但《杀死比尔》所代表的昆汀式浪漫主义暴力美学,早已跨越了时间,成为了经典。
在影片中,我们无数次地看到各种经典电影的影子。昆汀对自己喜欢的影片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致敬,这其中,香港邵氏武侠片刷出了强烈的存在感。
那种港式武侠特有的仪式感与江湖精神,在《杀死比尔》中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这是西方绝大多数动作片所没有的元素。比如假扮成护士的杀手艾尔奉命杀死女主角,却在执行命令前被比尔制止,比尔的理由是这样做太掉价了。
杀人如麻却有着自己的底线,是昆汀给自己的江湖人物输入的独特气质。
在塑造人物上,昆汀采用了漫画式凌厉而直接的手段,从而使每一个出场的角色都拥有着鲜明的个人色彩,在介绍刘玉玲饰演的日本女杀手时,昆汀直接使用了漫画镜头,也是非常有趣且成功的尝试。
如果你看杀死比尔并没有关注打戏,那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在袁和平的指导以及昆汀个人化的剪辑下,本片的打戏充满了惊喜,尤其是女主在和玉莲决战前对战八十八人组的打戏,连续的动作镜头,黑白和彩色画面的交替出现,血战正酣之时,昆汀又对打戏进行了蓝色背景下的剪影式呈现,在热烈的气氛中加入了冷意,却反而将暴力的快感推到了极致。
在山寨版燕小六出场的时候,昆汀又用自己的幽默将紧张感卸去,从而为最后的决战蓄力。
在决战中,昆汀式混搭又制造了别具一格的效果。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的背景和兵器,伴随着西方的流行舞曲,在冰天雪地中,节奏突然变得舒缓,仪式感增强,复仇的情绪也到达了顶点。
杀死比尔显然不是昆汀最好的电影,但它无疑是昆汀玩的最开心的电影。在这部堪称大杂烩的影片中,昆汀进行了诸多有趣的尝试,喜欢他的人无疑会觉得非常过瘾。
2004年,杀死比尔的第二部上映,新娘的复仇故事有了结局,影片却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这次,不只是那些一向看不惯昆汀的影评人吐槽,就连喜欢昆汀的影迷也发表了批评的声音。
相比于第一部,杀死比尔2的节奏要舒缓得多,这就导致,观众在看第一部时所获得的观影快感减弱了。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去解释节奏上的变化。
杀死比尔1讲的是仇恨,杀死比尔2说的却是爱情。在解决了一个个帮凶后,黑曼巴面对比尔,却看到了自己可爱的女儿。于是一切都浮出水面,电影讲述的不是一场冷酷的仇杀,而是一个因爱生恨的故事。
男女之情,母女之情,在影片漫长的酝酿下发酵,到了第二部的结尾,杀死比尔已经不再是一个以复仇为主题的动作大片,而成了一部爱意绵绵的情感大戏。
联想昆汀拍摄《杀死比尔》的初衷,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切。
《杀死比尔》,本就是昆汀送给自己御用女主角乌玛瑟曼的生日礼物。
透过乌玛瑟曼44号的大脚,我们看到的是昆汀满满的爱意。
时间回到1992年。当昆汀带着他的处女作《落水狗》亮相圣丹斯电影节时,另一位年轻导演也带着他的第一部作品《杀手悲歌》来到了那里,他就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两人在一个电影研讨会上初次见面,在短暂的交流之后发现志趣相投。他们很快便成了好朋友。
1996年上映的《杀出个黎明》是二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由罗德里格兹执导,昆汀出任编剧并在片中与乔治克鲁尼搭档饰演男配角。昆汀还因为本片获得了金酸莓奖最差男配角的提名,
但是在我看来,昆汀的本色出演可以说是非常传神。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朋友一定对昆汀舔脚的那个镜头有着深刻的印象,那是他的好朋友罗德里格兹专门为他设计的。
罗德里格兹经常去昆汀家看电影,在此期间二人便萌生出了拍摄电影《刑房》的念头。
电影《刑房》由两个故事组成,分别是罗德里格兹担任导演《恐怖星球》和昆汀的《金刚不坏》。在拍摄过程中二人都提出条件,由昆汀在电影《恐怖星球》中出演一个角色,而罗德里格兹则担任《金刚不坏》中摄影执导一职。
如果说《杀死比尔》是在向香港邵氏功夫片致敬,那么《金刚不坏》则是在向西部片与B级片致敬。
在这部电影中,昆汀丝毫不掩饰自己的爱好,影片开头便是一个女人双脚的长镜头,紧接着由传奇影星西德尼·波蒂埃的女儿塔米亚·波蒂埃所扮演的角色赤脚走进卧室,躺在沙发上抽着水烟等待着他的朋友,她的面前是一张经典西部片《蓝色骑兵队》的海报。与此同时,伴随着浓重西部风格的音乐,一辆印着白色骷髅头的汽车正在公路上极速行驶,似乎预示着危险即将来临...
《金刚不坏》是一部典型的B级片,杀戮、血浆、软色情应有尽有,经特殊处理的黄暗色调加老旧的风格,更为其血腥画面营造出肮脏、冷酷、残破的效果。
在一次又一次的试炼中,昆汀逐渐成长,越来越成熟的他期待着更加疯狂的作品,期待着能制造出更大的影响力。
于是,2009年,昆汀终于完成了《无耻混蛋》的拍摄,这个剧本的创作,他就花了十余年之久。
独一无二的“无耻混蛋”
Un AmicoEnnio Morricone - Inglourious Basterds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track)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从2009年的《无耻混蛋》开始,昆汀逐渐开始了自己的转型。
他对于视听语言的使用日趋成熟,不再过度依靠台词去推动剧情的发展。他更加注重故事的完整性,而不是一味追求自己的独特风格。
换句话说,年纪渐长,昆汀这位昔日的鬼才导演,越来越懂得如何去迎合普罗大众的观影心理,他的影片开始变得更加商业化,也更具娱乐性。当然,他独一无二的影像风格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来都没有消失过。
昆汀曾说自己拍完十部电影就会金盆洗手不再出山,2009年的《无耻混蛋》,已经是他的第六部电影。
作为昆汀的转型之作,《无耻混蛋》是昆汀电影风格成熟的标志,在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熟悉的元素,比如血浆、恋足、话痨,也能看到昆汀在视听语言上努力做出更多的尝试,虽然依然充满了对大师的致敬和模仿,却也已经展露出了自己非凡的功力。
《无耻混蛋》的片名来自1978年的意大利战争片《戴罪立功》,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因为英文片名Inglourious Basterds中的第一个单词其实有拼写错误,多出了一个字母u,这是昆汀为了和《戴罪立功》的片名有所不同。
其实,本片正像是片名中昆汀故意犯的这个拼写错误,不循规距,却能够自圆其说。
叙事依然是昆汀常用的章回体,影片充满了昆汀式的恶趣味和与主线剧情并没有多大关系的话痨台词。看到影片中突然出现的漫画式人物小传以及纪录片搬的旁白叙述,昆汀的影迷大概都能会心一笑。
虽然片长达到了152分钟,但在配乐和叙事技巧的双重作用下,本片的节奏依然在昆汀的掌控下扣人心弦,高潮总是在酝酿后突然来临,给人以强烈的观影快感。
尤其是影片后半段苏珊娜中枪,鲜血从胸膛喷涌而出,红色的裙摆浮动,香消玉殒。此时,莫里康内经典的配乐响起,那一幕的视觉美感,让人窒息,无法忘怀。
本片最终在北美拿到了非常不错的票房,并且收获了当年奥斯卡奖的八项提名,达到了商业与艺术上的双重成功。
在片中饰演纳粹上校的奥地利演员克里斯多弗·瓦尔兹最终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并且在戛纳电影节上成功称帝,一共拿到了二十多个国际表演奖项。
《无耻混蛋》我看了两遍,第一遍,我醉心于昆汀所构建的那个荒诞却充满了趣味的暴力世界,第二遍,我深深地折服于瓦叔举重若轻的演技,钦佩昆汀独具匠心的塑造角色能力,以及对于演员一流的调教手段。
姜文曾说:“只有不好的导演,没有不好的演员。”
虽然这句话放在某些国内流量艺术家身上并不适用,但也足以说明一名好导演对演员表演的提升作用。
在昆汀的手下,很多演员都达到了自己生涯的巅峰水准,比如《无耻混蛋》中的瓦叔,比如《低俗小说》中的神盾局局长。
而这两位演员,在2012年昆汀的第七部电影《被解救的姜戈》中都饰演了重要角色,贡献了非常出彩的精湛演出。
《被解救的姜戈》也是昆汀第一部登陆中国内地院线的电影,虽然遭遇了删减和中途下架,本片还是在国内掀起了又一波关于昆汀的观影热潮。
如果说《无耻混蛋》中昆汀对通心粉西部片的致敬还比较矜持,到了《被解救的姜戈》,昆汀就明目张胆地用多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莱昂内等导演的热爱。
《被解救的姜戈》这个片名,就是昆汀对1966年意大利西部片《姜戈》的致敬。
我一直认为《被解救的姜戈》是昆汀导演生涯的集大成之作,本片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拍出了别样的光彩,不管是配乐、剪辑还是演员的表演,都随着高高溅起的血浆一起达到了巅峰状态,这样的电影,昆汀玩的开心,我们也乐此不疲。
本片将故事背景放在了南北战争前美国南方,黑人奴隶处在受压迫的地位,面对庄园主,他们没有人权,更遑论自由。
主人公姜戈是一个具有天性追求自由的黑奴,在国际主义赏金猎人的德国医生舒尔茨的解救下,他身体里的反叛意识和独立精神开始觉醒,最终走上了为爱情为自由大杀四方的道路。
《被解救的姜戈》有很多译名,包括《奔放的强哥》、《强哥好强》以及《被解放的姜戈》,解放这个词,其实道出了本片的核心主题。在昆汀宗浪恣肆的艺术表达下,主人公对于自由的追求显得坚定而浪漫,在一曲曲堪称的配乐的衬托下,每一个喜欢昆汀的观众,都在观影过程中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巨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本片中出演反派角色庄园主卡尔文,贡献了极具张力的表演,还拿到了金球奖最佳男配角的提名。可惜,在瓦尔兹和塞缪尔杰克逊这样的超级老戏骨的光芒下,莱昂纳多的表演,还是略显用力。
瓦叔凭借本片中牙医的角色,第二次拿到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而塞缪尔杰克逊,则在一部部优秀电影的累积下,以170亿美元的总票房成为世界上票房最高的演员。
我之所以一再提及这些昆汀电影中的超一流演员,是因为看昆汀的电影,如果不注意其中的人物角色,无异于暴殄天物。
想要体会昆汀对于各种各样人物塑造的功力,最好的方式,就是看他最近的一部电影:《八恶人》。
昆汀的作品“故事为王”,他影片中五花八门个性十足的角色,无疑就是国王头顶的王冠。
在《八恶人》中,故事的主体部分被放置在了封闭的旅店中,八个主要角色在昆汀精心设计的剧本下完成了舞台剧般的表演,用人物撑起了依旧不算复杂的故事,并且通过昆汀特有的叙事手法,让看似冗长的电影并不显得枯燥乏味。
影片在上映前剧本遭到了泄密,昆汀一度打算放弃执导,不过最终还是在老朋友塞缪尔杰克逊的劝说下完成了拍摄。
其实,同样的剧本,换做不同的导演,就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昆汀的剧本,在昆汀的手里才能产生最奇妙的化学反应,那种影片中的痞气和邪气,都来自导演几十年来形成的个人风格。
相信他的《好莱坞往事》,也依然会保持那份独有的邪气。
我们喜欢昆汀,正是因为他独一无二的个人风格。
他的话痨,他的恋足,他影片中飞溅的血浆,都成为了他的标志,和那些电影一起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不管过去多少年,一定还会有人在某天突然遇到了昆汀的电影,从而引以为一生挚爱。
不管过去多少年,昆汀塔伦蒂诺这个名字,一定会被影迷们不断提起,在赞誉和诋毁中长留史册。
当我们年老的时候,再次看到《低俗小说》,看到《无耻混蛋》,依然会感激上苍在1963年让昆汀降生在了田纳西,在1985年,让他走进了那家传奇的录像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