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崔再读抗战史,我掩卷感慨先辈在这场捍卫民族生存的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韧不屈绝不屈服,但在在字里行间里,“屈辱”这两个血淋淋的大字同样令我痛侧心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国家意图收回一个战败国曾强加的自己国土上的权益,可这权益却被另一个更富侵略性的强国所攫取;
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个国家在付出了数以千万计的牺牲代价坚持到胜利之后,却还是被迫放弃了对北方一大片领土的主权要求,也未能从战败国得到相应的战争赔偿。
甚至连那个战败国在投降时也对他态度傲慢。天皇裕仁在《停战诏书》中说:“帝国之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于东亚之安定”,言外之意,战败是因为与美、英开战所致,在中国那14年的烧杀掳掠则被“粉饰”成为了“东亚之安定”。
这种胜利后被蔑视所带来的屈辱感更令人痛彻心扉并刻骨铭心。
为什么胜利者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和荣耀?冰冷残酷的历史规律的回答是:战场上的结果决定着战后的地位。没有能力从战场上拿到东西,再可怜再悲愤再委屈再义愤填膺,终究还是拿不到。
崇尚强者是全世界所有民族的共性,只不过大和民族这种欺软怕硬的表现更直观一些。他们曾妄想着征服世界,也曾经赌徒般的妄想靠偷袭一战而胜,但打赢战争终究是靠实力的。
当强者从最初的惊愕中缓过劲后,战场的天平就马上倾斜回来:在太平洋上,美国人的飞机和鱼雷把联合舰队一艘一艘军舰送入了海底;在东北亚,苏联人的坦克把关东军的堡垒连同里面的士兵一同碾碎。
美国苏联军队用铁与火让日本人流了足够多的血,这使得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最终老老实实的拜倒在强者面前,直至今天仍然毕恭毕敬。
我们可以愤慨地骂日本人卑鄙无耻欺软怕硬狗眼看人低,可骂完之后呢?两支军队的真实战力,却是有不可逾越的差别:
看过一个八路军老兵说,就娘子关大捷时,日军运输队全部进入包围圈八路军开始攻击,不少战士因为习惯了打军阀部队,放完五枪后就准备冲下去抓俘虏了,结果一露头就被射中,造成很大伤亡。于是就出现了被伏击一方居然还能组织冲锋的奇景。
娘子关大捷真的是惨胜,连运输兵都这么凶悍更别说普通陆军士兵了。侵华前几年的日军都是在国内经过十分严格的训练的。
每个人上战场前平均能打一百多发子弹(PLA现在普通部队也就这水平),每个人除了步兵基本军事技能外还都可以当炮兵通信兵等,加上制作相对精湛(注意是与汉阳造比)。
所以几乎每个人枪法都很精准,老兵说打仗时都不敢露头,经常是你猛的起来开一枪后马上蹲下,然后几乎是瞬间原来头所在的位置就会多两三个弹洞。
与之相比的国民党军在军事素养方面几乎是完全落后于敌人。所以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经常是完全处于被压制的状态(这是事实希望爱看神剧的不要骂我)即使数倍于敌也不例外。
日本普通士兵除具有出色的单兵技能,而大多能对更大的战局有很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日军常常能在失去指挥官的条件下保持其战力的原因.。
现在可以对日军士兵的战力做一个相对准确的评估了.,机动能力,鬼子士兵持续作战行军能力在每日50km左右.加上有限舟车辅助,其战役机动能力平均可达每日100km以上.强行军每日可达到80公里以上,并能于当日再战斗6小时.这样的战斗可以持续约一个月.。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一般国军部队持续行军能力在每日35至45公里左右.强行军一天也可达到60公里左右.再快了就会造成大幅减员。
简言之,日军机动能力相对国军一直有明显的优势, 这就决定了国军在大多数情况被动受攻的态势。
很明显,日军在当时的国际上跟欧美国家比其实根本不强,否则怎么会在太平洋战场被美军碾成渣渣呢,在张谷峰、诺门坎怎么会被打的焉了呢 。
只能说是我国当时的士兵素质(主要是训练不过关)和军备太落后了。。。
【老崔唠历史 不说大事,只言小事。讲述史事,还原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