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部小成本的国产喜剧片,我在国庆期间看完之后就很想提笔写点什么,但知乎上已有这么多资深影迷的影评珠玉在前,我的懒惰为自己找了个借口——反正写了也没人看,何必白费力气呢?于是写作的念头就被搁置下来。但让我惊讶的是,几天过去了,那股想抒发想表达的欲望非但没减少,反倒日益膨胀起来。于是这股欲望就迫使我在电脑前坐下,写下这篇不算影评的影评。
在文首我先自问一句:《夏洛特烦恼》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什么?——它让我彻底明白了,喜剧片的笑点应该如何去营造。当然,我能如此醍醐灌顶,还要感谢同一档期另一部名气大得多的电影——《港囧》。它如此之平庸,让我有了一个最时新的反面例子直接做对比。相比于《夏洛特烦恼》的名不见经传,同是喜剧的《港囧》有更大的预算,更华丽的演员阵容,更优秀的导演。只可惜,对于喜剧片最重要的一点没有做到,它的口碑同《夏》就完全颠倒了过来。
喜剧片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是让观众开怀大笑。
这一点很难么?非常难,而且越来越难。因为观众的笑点越来越高了。经过星爷对观众二十多年的“启蒙教育”,喜剧演员随便一个夸张的动作,戏谑的表情,已经挑逗不起观众的笑神经。要让观众发笑,必须事先做好铺垫。
《夏》就精于此道,譬如被网上热议的一段,夏洛穿越到98年后劝母亲戒烟。这个梗为什么好笑,是因为我们在先前的片段已经得知夏洛的母亲死于肺癌,然后等夏洛一本正经地说出台词,笑点就产生了。对已知的信息的夸张和扭曲才能产生笑点,这就好比拿重锤打鼓,鼓是铺垫,锤是笑点,必须隔开一段距离砸下去才能敲得响。如果没有铺垫,锤子就会像在空中乱挥,砸到什么算什么,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这种笑点的铺陈方式,《夏》中比比皆是。譬如王老师英勇救马冬梅,作为铺垫的是之前被群殴的那段;袁华那句引人发噱的“我还会回来了的”,铺垫是他官二代牛逼闪闪的身份。
反观《港囧》,搞笑的方式不仅缺乏应有的铺陈,而且多为往下三路发展的荤段子,不仅不雅,效果也很有限。全片让我最觉得好笑的一段,恰好是做过铺垫的——就是林雪手拿牛奶瓶,一边晃悠一边对警察说:”我爸以前比我还胖,现在只有这么点了!“包贝尔电风扇吹骨灰在前, 牛奶瓶摇骨灰在后,喜剧效果就出来了。但可惜整部电影大多数时间基本都是包贝尔一路上用各种夸张的方式直接恶搞徐峥,就像马戏团互扔鸡蛋番茄的小丑表演,看似滑稽却让人笑不起来——没有铺垫,就难有笑点。
《夏洛特烦恼》为什么能扎实地铺出这么多的梗,我想,这和原创班底的资历有关。沈腾玛丽这伙人拍电影没经验,但怎么逗观众发笑比谁都清楚。“关于电影的其它部分我不能保证,但我能保证让你笑。”国庆长假上电影院图个啥呢?不就是个好心情么。做到这一点,《夏洛特烦恼》就值回了票价。
当然,《夏洛特烦恼》也不是什么缺点都没有。关于缺点,我的意见和梁边妖恰恰相反——演员的表现有“overacting”之嫌。电影的表现形式和舞台剧是不一样的。舞台剧由于和观众距离有远有近,必须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调来推进情节,相比之下,电影需要“写实”更多一些。我个人觉得,《夏》拍得有点过于“舞台剧化”,有点像一部加长的小品,或突破舞台空间的话剧。不过瑕不掩瑜,这仍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