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你们分享的电影有点儿让我难堪,因为我不得不在文中提到“智障”、“弱智”这样的词汇。不过别担心,这不是为了去诋毁某个人,只是因为,这两个词的确是某类特殊人群的医学代称。
在那部以特殊群体为主角的电影里,有一个角色格外醒目。他的扮演者,名叫西恩·潘。
作为演员,西恩·潘在电影方面的成就是逆天的。因为迄今为止,他是当下唯一在世的收获欧洲三大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和奥斯卡最佳男主的影帝。
和荧幕上对角色游刃有余的拿捏不同,生活中的潘可没有银幕上那么美好。现实中,他因为张扬的个性和火爆的脾气,被外界扣上了“坏小子”名号。不过他似乎并不以为然,仍旧我行我素。
▲担任戛纳主席期间公然抽烟解乏
这样的人,注定无法获得长久婚姻。《纸牌屋》中的“美国第一夫人”罗宾·怀特曾与他相伴14年,但最终还是因为潘的暴力倾向和不忠分崩离析。
▲第一夫人“克莱尔”也曾是潘的娇妻哦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凯文·史派西对于自己在银幕内外的表现。作为同样是塑造多种经典角色的演员,史派西在生活中的低调似乎更加印证他和银幕的距离。
▲对于生活,我一直只字不提,不是为了故作神秘。
而是你了解一个演员本人越少,
越有利于让你相信他就是荧幕上的那个角色。
观众走进电影院,看一完场我的电影,
深信我就是剧情里的那个人。
一个优秀的演员,在银幕上贡献完让人记住的角色后,在生活中,应当拥有和常人对等的隐私。
抛开八卦,只看西恩·潘的演技,别说,还真有那么一部电影让人印象深刻。国内不少看过的观众都表示,哭到只剩半条命——
《我是山姆》
I Am Sam
这片子目前在豆瓣评分8.8,并轻松入围Top250,位列151位。
有趣的是,它在国外可不怎么受待见,烂番茄上只有34%的新鲜度。
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给你们安利过的“巨作”,《燃情岁月》。豆瓣上同样8.8的分数,不过,一样不受老外待见。
当然,受不同文化氛围熏陶的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判断。虽然我对《我是山姆》这部电影没什么太大触动,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西恩·潘和当年还是萝莉的达科塔·范宁的表演,的确有亮眼之处。
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中国观众从头哭到尾了(虽然看ID妹子居多)。
《我是山姆》为观众讲述了一位智力水平只有7岁的弱智父亲,和一位寄住在自己家的女性流浪者生了个女婴。
在回家过程中,女方绝情抛下这对父女扬长而去,只剩下呆呆的山姆独自待在原处搞不清状况。
不谙世事的山姆当然不会料到这个女人会如此绝情。但善良的他还是决定把女婴带回家中抚养。
因为缺乏经验,刚开始的一段时间,他并不是特别擅长照料小孩。加上白天要打工赚钱,家里多出来的一张嘴常让他应对不暇。
不过,山姆足够幸运。多亏有好心邻居和朋友帮忙,他才能不耽误自己继续工作之余,陪小孩一起成长。
说到成长,长大的,似乎只有他的女儿。
光阴似箭,很快,露西长到7岁。当她认得的字越来越多时,老爹却仍旧在原地踏步。除了童话书上简单而有限的词汇,稍微进阶点儿的词他一概不会。
▲大写的生无可恋
更让露西感到尴尬的是,别的父亲都举止得体,唯独自己的爸爸会因无法自制而失控。
尽管对“弱智”这个概念懵懂无知,但懂事的露西明白,自己不能因未父亲的时常而让他难过。
为了哄父亲开心,露西不得不让自己迁就山姆。
但大家应该明白,作为人生中吸收知识最快的年龄,露西这样的做法虽然谈不上什么输在起跑线,但至少会让她的智育发展与个人成长受到阻碍。
▲课堂上的画作显示出露西内心正在承受的巨大压力
事实上,因为早先闹过笑话,山姆的情况在此前已经被儿童福利局的人给盯上了。
为了让小孩获得更健康的成长环境,对方找上门来决定商讨关于露西抚养权的问题。
但,你怎么可能期待一个智力有缺陷的人,去理解抚养权的归属问题?
最终,露西被法院强制带离山姆家,在正式审判结果出来前,她都将临时住在寄养家庭里。
为了争回抚养权,山姆决定找律师替自己辩护。
但对面可不是一般的指派律师(出不起钱时,法庭会义务为被审判的对象提供指定辩护人,但一般水平不高),而是开着保时捷的高级律师。
见自己的客户是个智障,莉塔当然不会受理。刚开始她打算随便找个借口打发山姆走人。
但拗不过山姆的死缠烂打,外加同事的冷嘲热讽,要强的莉塔决定接下这个案子。
▲同事们都不相信莉塔会为一个智障提供无偿服务
和山姆不同,律师莉塔是一个事业心特别重的女强人。
为了工作,她经常没时间顾及儿子的感受。长时间在外打拼,免不了疏于对家庭的照顾。时间一久,丈夫出轨自然只是时间问题。
在替山姆辩护的过程中,莉塔发现这个男人的智力虽然底下,但他对于女儿的爱,确是超越智力的。
很显然,正因为山姆没有世俗的套路,才让他能用一颗赤子之心去真切的关心、爱护自己的女儿。
直觉告诉山姆他应该给予女儿更多,但不明白该如何表达关爱的受伤反应,被西恩·潘刻画得入木三分。
山姆傻吗?也许从常人的立场来看的确如此,但作为一个有感知的生命,他并非是完全没有智力的。对于人们抛来的眼光,他也会有自己的看法。
▲你们都认为我是个不能生活自理的无能
山姆的表达经常会让成人感到尴尬的地方就在于此。
他就像一个没社会化的小男孩一般爱憎分明。
对于施加于自己身上的不公,他能勇敢的表达出来。而这,是带着面具生活的成年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正是因为这种剔除杂质的情感流露,才最终俘获了莉塔的心。帮山姆打赢官司只是她的本分,而当她爱上这个男人时,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反观莉塔,在接手山姆的案子前,她是个彻头彻尾的工作狂。以致于当她用手机语音致电家里时,人工语音反馈给她的却是“正在拨通办公室”。
正是通过和山姆的长期接触,以及山姆在法庭上让人心碎的发言,才让莉塔意识到长期以来对家人的疏忽。往深了说,是山姆帮助莉塔这个所谓的正常人,找回了爱人的能力。
作为一部反映主流价值的影片,《我是山姆》和《雨人》有着类似的主题,片中的每个人物都以回归圆满结局为主要任务。
这当中,也包含收养露西的寄养家庭女主人。
直到影片的最后一刻,她突然良心发现,决定把露西归还给山姆,成为影片中一个令人无法接受的超现实处理。
▲和大卫·林奇有过多次合作的劳拉·邓恩,在片中饰演了一位寄养家庭的女主人
从故事的层面来讲,《我是山姆》的故事逻辑有很多明显硬伤。
比如,影片的整个故事,是建立在山姆想要为女儿争夺抚养权的基础上而言的。但回顾山姆的人物设定,你会发现围绕他展开的一系列故事都是不成立的。因为:
1.女流浪者不大会跟一个弱智生孩子,即便是山姆有恩于她,给她提供了住处。退一步讲,即便她真的爱上了山姆,但因为不清楚山姆的病情是否为遗传,二人结合的可能性应该也不会太高;
2.莉塔不可能无偿接一个低能者的案子,更谈不上爱他。我是指,已经到了必须要组成家庭的爱;
3.山姆的智力水平不足以支撑他在星巴克打工,而他的领导竟然安排他去煮咖啡;
……
抛开这些不合理要素,《我是山姆》想要表达的主题其实很简单:爱不需要智商,有时候智力健全的成人未必会比一个智力缺陷的人更聪明。
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能被导演讲130分钟,嗯……
我猜,正是上面列举的那些超现实的设定,才让本片在海外预冷。
观感的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我无意去进行强行划分优劣。除了略显牵强的故事,影片中演员的表演应该是这部作品的最大亮点。
看看西恩·潘为了这部角色都做了怎样的牺牲吧。
▲这种程度的摔打,别说本人,我这个旁观者看着都肉疼
在一些细微的情绪拿捏上,西恩·潘的处理也彰显其之所以为影帝的理由。
在表达自己无法胜诉的绝望感时,他饰演的山姆曾粗暴将莉塔归类于没有感情的那类人。当发现错怪对方时,潘出色还原了一个小男孩儿般的惊惶无措。
都说女人的眼泪是男人的软肋,这个场景生动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除了西恩·潘,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则来自当时年仅7岁的范宁了。
导演杰茜·尼尔森曾如此评价她道:
“达科塔具有一种超越她年龄的力量和智慧,对于一位年仅7岁的小演员来说,这种天赋是不可多得的,我们感到既惊讶又幸运。”
在表现露西为了迁就父亲的段落里,你能够很轻易从她的眼里找到导演所要求的早熟气质。
范宁具备的这种表演天赋,在影片中相当抢眼。某些时刻,她会让我想到今年同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另一位小姑娘。
▲《天才少女》中的麦肯纳·格瑞斯
不管你喜不喜欢她,反正艾丽·范宁(达科塔·范宁的妹妹)才是我的菜,你们随意。
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