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

豆瓣9.2,同「性」应该得到平等的看待

字号+作者:娱卦影视圈 来源:娱卦影视圈2017-08-10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大家好,我是虫三岁。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部BBCFour开发的LGBT题材新剧——《酷儿们》Queers正如海报上可见,《酷儿们》有8位主角,公*重号:yihaoDVD回复酷'...

大家好,我是虫三岁。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一部BBC Four开发的LGBT题材新剧——

《酷儿们》

Queers

正如海报上可见,《酷儿们》有8位主角,公*重号:yihaoDVD回复酷儿们观看

事实上,这8位几乎就是这部剧需要的全部演员:

“本喵”本·卫肖、“小狼”拉塞尔·托维、《敦刻尔克》男主演菲昂·怀特海德、出演过《权利的游戏》的老戏骨伊恩·盖尔,还有学院级别女演员丽贝卡·弗朗特等,

算是聚集了英国的小鲜肉和老戏骨。

而这部剧的导演兼编剧之一,我们也十分熟悉,就是《神探夏洛克》里卷福的哥哥:马克·加蒂斯

熟悉他的票友可能知道,他是一名公开的同性恋者,

曾当选《独立报周日(版)》评选的英国2010年和2011年最有影响力的同性恋者名单。

而《酷儿们》剧中,同样公开出柜的主创,不止他一个,

还有已经和同性恋人步入婚姻殿堂的本喵,和小狼。

再加上2017年,正是英国同性恋除罪化50周年,这部剧的本意也是为了纪念此事,

所以最初,我以为《酷儿们》会是像《英伦性丑闻》(纪念英国同性恋除罪化40周年的电影)一样记录同性恋除罪化历史的作品,

或者是像《当我们崛起时》一样激烈地讲述同性恋权益斗争的剧。

然而当打开视频后,发现它们完全不同,

比起剧情化的电视作品,《酷儿们》更像是一部艺术化的舞台作品。

豆瓣9.2。

事实上,这部剧在电视播出前,曾于7月,在伦敦老维克剧院的话剧舞台上首演,所以它的观感更像是8场15到20分钟的独角舞台剧,

靠演员特写和独白撑起全场。

每一集都是一个人,坐在酒吧或者餐厅的一角,娓娓讲述他或他的故事,

故事本身也并不一定激烈,

没有料想的呐喊、挥舞的标语和激烈的争辩。

然而,它却像朋友坐在你面前,喝着饮料,和你诉说心事,你必须静下心来,他们说的故事才会如细流般潺潺流入心中。

顺便说一句,《酷儿们》每集的剧本都由不同的编剧撰写,

风格和气质也稍有不同

私心来说,我认为最佳的两集,分别是本喵出演的第一集《站台上的人》(The Man on the Platform),

和丽贝卡出演的第四集《想念爱丽丝》(Missing Alice)。

《站台上的人》由马克·加蒂斯执笔,本喵饰演一位从一战战场归来的士兵。

他在战场上,因为视力受损而被派往医院“复苏营”工作,

在那里到处是疾病的味道,

已死或者濒死的人们,嗡嗡作响的苍蝇,沉默以及恶臭。

对他来说,那段记忆里,唯一闪着亮光的片段,是一个“笑得时候脸颊的皱纹,就像沙漠里的涟漪”般的上尉泰伦斯。

在无比黯淡的日子里,泰伦斯约他一起去狩猎,狩猎蝴蝶,在碧绿纯净的水面游泳,在阳光下的草坪上睡觉。

可即使他们什么逾规的事情也没做,还是被某些人看做有伤风化,分配两地。

《酷儿们》每集都是由三个长镜头组成(对演员演技要求不是一般的高),这三个长镜头也将每集的故事分为了三部分

第一集中,Part 2讲述了主角在世俗的眼光下隐藏自己,

和他在站台上偶遇因同性恋罪被捕的作家王尔德,当周围人用异样的眼神看向王尔德,甚至向王尔德吐口水时的心情:

“我开始颤抖,不是因为冷,是羞耻、恐惧”

《站台上的人》故事的结尾格外浪漫、凄凉,

主角在列车开动前,看见了站台上的泰伦斯,他趴在窗口看他,却彼此不敢相认。

只有当等车站的灯光意外熄灭后,

泰伦斯才敢过来触碰、亲吻主角的手,仅此而已。

马克·加蒂斯写这段独白的笔触,我是服的,他用的语言很美,有些时候更像是诗篇,被本喵好听的英伦腔一念,有种格外复古的美感

同时,本喵的演技,我也是服的,

全集给他的都是大特写,肢体语言不多,不过一双眼睛会演戏啊。

(这忧郁、哀伤的眼神,看着都心疼~)

第四集《想念爱丽丝》的主角,不是同性恋者,

而是同性恋者的妻子

这个故事轻松又有些轻佻,主角年少时未婚先孕,被亲人、邻里嫌弃,而一个叫迈克尔的男孩却在他们认识后不久向她求婚。虽然主角看上的其实是迈克尔弟弟,但还是抱着有趣的心态嫁给了迈克尔。

后来,主角发现了丈夫的性取向,

当她问丈夫:“我没法做你的妻子了,对吗?”

丈夫的回答是:“我会想念你的,爱丽丝。”

在当时同性恋还被视为犯罪,因为一些机缘巧合,爱丽丝和迈克尔没有离婚,还生了孩子,爱丽丝接受迈克尔有男票,并一起度过了十多年。

然而同性恋除罪化,她以为迈克尔会保持原来的生活状态,

没想到的是,麦克对她说的竟然还是那句:

“我会想念你的,爱丽丝。”

《酷儿们》的所有故事,都如上述两则一样简单、小

即使每集开始都会提到故事发生的大背景,

比如纳粹轰炸,比如同性恋除罪,又比如艾滋病肆掠。

但每一集都聚焦在大背景下的小人物身上,并没有美化同性恋者,比如有些“渣”的迈克尔。

也没有将「同性恋」一事提得高尚而伟大。

它将同性恋者的故事,仅仅放在平凡人的高度,和大背景中的异性恋没什么两样的浪漫着、纠缠着、背叛着、怀念着还有渣着,

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世俗的目光。

我有一位同性恋的朋友,对我说过:

哪天人们不再讨论同性异性就好了,因为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爱本身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是两个人相爱罢了,既没有杀人也没有放火,没有伤害任何人,凭什么受到谴责?

在看这部剧时,我想起了她跟我说的这段话,

于是对这部剧有了新的理解。

事实上,这部剧讲的并不只是同性恋话题,它的本质讨论的是人们的偏见

剧中所有的悲剧也几乎都是因偏见而导致。

如第一集中的同性恋人,

第四集中被母亲曾为“次品”的未婚先孕的爱丽丝,

第五集中的老年牛郎,

第六集中被歧视,或者被人用异样的语气问来问去的黑人小哥。

Queer在英语中本来就有“古怪的”之意,私以为,在这部剧中,它也不仅仅指的是同性恋,更指的是所有如同性恋一样被世俗视为“异类”的人们。

说实话,我不知道他们有什么理由被歧视,

就像印度那些被视为低贱的妇女,因为体型而被歧视的侏儒和肥胖者,因为家庭而被歧视的单亲孩子,甚至因为比普通人富有而被仇视的二代们。

以主流自居而获得优越感,压迫非主流的少数人群,

人类的劣根性。

当你站在多数人的角度去谴责别人时,

为何不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有一天,你被分到了少数人中,

你会怎么样?

人,生而平等,理应想有平等的尊重,平等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