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认识你
我要于你世界里不可抗拒地存在
我们听到最多的话,就是“做自己”,寻求真实的自我。
可当我坚持的“自己”,却成为了大多数人中的异类,为何就变得不那么值得骄傲,反而该挨骂挨打甚至被迫害致死呢?
这一切,只因我们的装扮不一样,风格不一样?
今天二丫要推荐的电影《死于独特》,讲述的就是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爱好哥特风装扮的情侣,仅仅因为外表和大多数人不一样,而被人围殴打死的故事。
该片在豆瓣上的评分达到7.9,但只有不到500人评价,看过的人不多。
故事很简单,时长也不过61分钟。可要平静的看完却不容易。该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由BBC拍摄。
07年8月11日凌晨一点,20岁的少女索菲亚被发现和男友罗伯特倒在公园。
经过抢救,索菲亚死亡,罗伯特重伤。
生活中的索菲亚和男友
两人的身体上,不约而同有着严重的踩踏痕迹,索菲亚左眼甚至近乎被踩烂。
而这些,只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哥特打扮。
我们先不去揣测那群青少年的揍人心理是怎样的。
单看海报上的两个人——脏辫、唇环、纹身以及重眼线。
是不是很容易联想到10年前在国内网络,风极一时的“非主流”,或者说是“杀马特”?
而以下言论是我从非主流图片的评论区看到的:
“这就是一副欠揍的打扮啊。”
“要让我遇到,保证打得他爸爸都不认识。”
“楼主亏你能忍住不揍这帮脑残。”
……
很难想象,说出这些话的网友,不少都顶着张让人感觉温暖的头像。
仅仅因为“看不惯”照片上的人尚且如此,那如果见到真人呢,在一群同样认知的人煽动下,估计就一起上了吧。
可我们不妨想一想,在这些或许让人感觉恶心和冰冷的打扮之下,真的同样是一颗恶心、冰冷的心吗?
电影中,罗伯特和苏菲相识于舞池,共同的特性让他们对彼此一见钟情。
因为音乐太吵,他们用手掌交换了姓名。
很快,他们就好上了,并且有了属于两个人的小浪漫。
罗伯特性格内向,醉心画画,他会在心爱的苏菲背上画最神圣的翅膀。
苏菲喜欢《哈利波特》,不知道结局是她一直以来的遗憾。
于是罗伯特在她生日的当天,给她买了刚刚出版的最终章《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为了等到凌晨书打折,罗伯特一直在寒冷的书店外徘徊,最后走路回来。
他们的对话简单但却透露着纯真的浪漫。
——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我等到了午夜,然后书打折了,我没钱坐公交回来,然后就……
——你走回来的?来回?
——是。
——那可很远啊,还下着雨呢。
——所以呢?
——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你不知道吗?
他们并不是什么妖魔鬼怪,他们与正常的情侣无异,深爱对方。
会像大多数恋人一样依偎在一起互相取暖、看书;
也会像大多数人一样为了喜欢的人傻傻地付出,只为让对方开心;
也会因情不由自主地亲吻、做爱……
两个年轻人,勇敢相爱,在血泊中奄奄一息的时候还试图伸手保护对方。
最后当知道苏菲状况非常不好的时候,他说“可我还不想跟她告别啊,亲爱的你该醒过来了”,看的二丫泪奔。
这样的爱情细节写得越平凡,被摧毁时,也就越惨烈。
因为不同的喜好打扮,常常被中学生在路上辱骂扔薯片,高喊着追着要揍他们,直到逃到公交上才摆脱这些高中生。
罗伯特也曾因此感到自卑,他拒绝出门,害怕其他人的白眼相待,一度逃避外界社会。
是直率勇敢的苏菲拉了他一把。
就这样,他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成为了彼此的救赎。
直到两年后,那场没有预兆的灾难。
一天,在便利店里,苏珊的笑容吸引了一名青年。
于是青年主动上前搭讪,问苏菲可不可以摸摸她的脏辫。
苏菲很痛快的答应了,还和青年开起了玩笑。
青年一时兴起,邀请罗伯特和苏珊去公园参加聚会。
第一次被邀请的罗伯特和苏珊,既紧张又兴奋。
公园里的年轻人大多对他们态度十分友好,还认为他们很酷,要求合影。
可有几个痞子对罗伯特和苏珊的到来感到很不爽。
他们互相怂恿了几句,就朝罗伯特和苏珊冲过去开揍。
哪知恶意会传染,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施暴者。
而之前那些向他们示好年轻人呢,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最后不忍心看下去,跑了。
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这并不是个例,类似这样的仇恨罪案,去年在英国有近七万起,而二丫相信国内也有。
种族、性别、性取向、身体缺陷、外在装扮……都可能成为遭到陌生人迫害的原因。
就像豆瓣网友评论说的,这哪里是死于独特,明明是死于病态的人们!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少以貌取人的人,可不喜欢不代表就要去伤害。
你可以不待见,却不能剥夺别人的喜好自由,更何况并没有损害到你的利益。
电影中苏菲和罗伯特读圣经:“我们都是人不是吗?每个人的生命,都一样珍贵,值得保护。”
二丫觉得,每一种在不影响他人、不损害他们的前提下的个性、喜好、信仰,都不应该被歧视,因为我们没有权力左右别人的信仰,更应该尊重每一个人身上的每一种无害的“独特”!
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