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这个导演身上的关键词是暴力美学,痞子,鬼才。
2003年他的电影上映时,有媒体质疑片中的暴力场面会影响青少年,他的回答只有两个词:
没错,他就是——昆汀·塔伦蒂诺
昆汀的父母都是电影爱好者,就连昆汀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影星伯特·雷诺在《枪之烟火》所扮演的角色。。在昆汀出生后不久,母亲改嫁音乐人Curt Zastoupil,此人日后对昆汀有大影响。
继父对艺术和电影的见解更为独特,他本身也混迹娱乐行业,更明白趣味对于艺术的必要性。在昆汀年幼时,他经常带着他去看那些古怪的电影,并试图让孩子理解电影中另类的文化,这为昆汀日后的Cult口味(重口味)打下伏笔 。
昆汀是真正的“草根英雄”。
作为非科班出身的导演,拍摄技巧几乎完全出于自学,他早年曾经在音像店的大量观影密不可分。22岁时,昆汀在加州的一家录像带出租店打工,工作内容是与一些和他臭味相投的电影迷聚在一起,整天砍电影,瞎BB。
昆汀的代表作最为熟知的应该是《杀死比尔》系列和《被解救的姜戈》
《杀死比尔》系列
影片风格化非常明显,昆汀的暴力美学这次穿上了李小龙加日本帮会片的外衣,一种漫画式的节奏和故事情节让电影看起来爽快利落。比如拿着日本刀坐在飞机上这样不靠谱的装酷镜头比比皆是,血浆加碎肉才是昆汀的王道,更何况这次有着乌玛·瑟曼,刘玉玲,栗山千明等等风情各异的美女。要加分的自然是昆汀有模有样的融入了东方元素,为影片带来了不同以往的式样美,这成了影片最新鲜的看点。
《杀死比尔》
连昆汀自己都承认,《杀死比尔》是拍来让自己爽的。本片就像一个系列乱炖,昆汀加猛料,让自己热爱的80年代港片趣味在21世纪借尸还魂。影片开场音乐一响起,SB的标志(邵氏)外加“邵氏综艺体弧形阔银幕”就蹦了出来。因为大爱邵氏的《少林三十六房》,昆汀特意找来刘家辉客串乌玛·瑟曼的师傅白眉。本片的致敬不胜枚举,比如乌玛·瑟曼版的“死亡游戏”造型、《天下第一拳》中罗烈出招的音乐……昆汀本身就是个影迷+细节控。但对这两部曲不能认真,这本是一场导演个人的游戏,认真你就输了。
《被解救的姜戈》
Django Unchained (2012)
《被解放的姜戈》故事内核延续了《杀死比尔》系列,两个字——“复仇”。而致敬完港片,这次昆汀致敬西部片。电影前半段的师徒默契合作是典型的意式西部片模式,后半段则凸显赏金猎人将牛仔精神引入南方。但如果你以为这里面有政治隐喻那就错了,昆汀对人权、自由等问题点到为止,故事的核心仍然是简单普适的“王子救公主复仇记”。昆汀的各个作品之间常有紧密关联,《低俗小说》中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角色与《落水狗》里迈克尔·马德森的角色是兄弟,《杀死比尔》的主要情节出现在了《低俗小说》 里。而据昆汀本人说,《被解放的姜戈》与《无耻混蛋》会是三部曲的一部分。不过考虑到他此前说的很多续集计划都没有兑现,这次大家也不要太当真。
除了这两部小编最喜欢的还有《低俗小说》的成功彻底把他推上了大师级的地位。在这些电影中,昆汀把暴力、SM等等一类异色的趣味夸大、戏剧化,让人们可以为之大笑,甚至欣赏起这种有趣的暴力,昆汀著名的美学趣味基本算是明确了。
昆汀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领了电影暴力美学的潮流。
他可以电影语言和电影类型统统熟稔于心,却又从来不被任何条条框框所束缚住手脚。他的作品从来不会完美,从来都带着分明的棱角。可是各种High大了的场面,就是能让影迷们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刺激和酣畅。
他擅长颠三倒四非线性地讲述故事,用极端的手法表现黑色幽默,没心没肺地解构一切。
在他的电影中,不存在什么伟大的意义,不存在什么需要正面塑造的人物,如果能让观众爆笑,他绝对不会假惺惺地怜悯他的角色。
此外,他以视点切分剧作结构、利用声音剪辑进行故事衔接等手法都对以后的影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典
血腥混剪短片《听见昆汀·塔伦蒂诺》
混剪短片中的镜头分别取自于昆汀的经典之作《无耻混蛋》《低俗小说》《落水狗》《危险关系》《杀死比尔》《金刚不坏》以及《被解救的姜戈》。
其实我每部戏都是这儿抄点,
那抄点,
然后把它们混在一起。
如果不喜欢的话,
观众大可不看,
我就是到处抄袭桥段的。
伟大的艺术家总要偷桥段,
是偷,
不是什么他妈的致敬。
—— 昆汀·塔伦蒂诺
按常
理出牌?不是他的菜
“人们问我可曾进过电影学院,
我说没有,
我是直接进入了电影。”
—— 昆汀的名言
暴力和缺德是他的标签
“我所有的电影都不过是影像游戏,暴力只是这个游戏必须要呈现的东西。
你杀人,
然后指责我伤害了美国人民的感情,
这纯粹是狗屎思维!”
这就是昆汀.塔伦迪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