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的朋友圈已经被韩剧《请回答1988》将翻拍中国版的消息刷屏了。
而且,没有买版权
评论区一片哀嚎,剧粉都在跪求“别翻拍”,纷纷表示“坚决不看”。毕竟,口碑扑街的《深夜食堂》在前,剧粉的心理阴影也可以理解。但我们在拒绝翻拍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时,我们到底在拒绝什么?
一听到《请回答1988》要被翻拍时,大V的第一反应是——可达鸭眉头一皱,“翻拍”似乎不妙。
这与制作水准,与演员演技,与其他外在因素都无关,只与“翻拍”有关。
尤其是《请回答1988》这部剧根本无法翻拍,也没有必要翻拍。
《请回答1988》的故事架构其实非常简单——双门洞五家两代人的亲情、友情和爱情,里面有非常多的经典桥段。
每个处在中间的“老二”都有过的委屈,既要谦让比你大的又要谦让比你小的,以为自己的谦让会得到爸妈的赞许,但原来他们觉得理所当然反而忽视了。
但是“爸爸也不是从出生开始就是爸爸啊”,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消解的矛盾好像也能因为这句话多一分理解。
剧中善宇的妈妈因为丈夫去世,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日子过得非常苦,可是婆婆来探望,给钱的时候是颐指气使的,说的是“给孩子们买衣服吧”。
而自己的妈妈来,也留下了钱,但却将其偷偷藏起来,生怕女儿拒绝,留信让女儿给自己买衣服。
一个细节就展示了婆婆和妈妈的区别,婆婆在乎的是血缘,而妈妈在乎的只有你。
除了这些经典的桥段,其中最难以模仿的就是《请回答1988》对时代的呼应。
第一集中,女主角德善作为高中生要在奥运会开幕式做马达加斯加的举牌小姐,但马达加斯加的不参加导致德善差点不能参与奥运会开幕式,幸好最后成为了乌干达的方队代表。
而这正是根据1988年女高中生刘荣信事件改编,1988年马达加斯加没有参加奥运会,刘荣信作为颁奖典礼人员进入了摔跤竞技场。
其中还有一集涉及到学生运动。1980年到1986年也是韩国学生运动的高潮,每年都有几千名学生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退学,女主的姐姐,大学生成宝拉参加学生运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成宝拉的父母担心宝拉因为参加学生运动而被退学也是再自然不过的剧情。
最后,宝拉因为参与游行示威被警察抓,母亲李日花在大雨中拉着警察求情说女儿如何聪明如何懂事从不让家里担心。
原剧没有将时代背景生搬硬套地融入,而是与剧情紧密结合,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亲情,骄傲的宝拉也体会到父母不愿意让自己参与学生运动,想要保护自己心。
没有误会,没有车祸,没有什么大起大落,整部剧都在用生活的细节直击你的内心。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动人,它的无法复制在于对时代的还原,所以这不是将故事搬到八十年代末的南方小镇就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用旧海报、收音机、凤凰牌自行车,几个老物件就能还原得了的场景。
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要复刻的是属于中国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自己的回忆,而这个回忆用翻拍是做不到的,也没有必要翻拍。
事实上,我们有很多自己的作品也很好地还原了年代。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浪漫》既记录了变迁,也保留了一代人青春的回忆。
而关于家庭的讨论,《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家有儿女》也都做得很好,既展现了时代的特征又有人情的体现。
明明生活的素材这么丰富,复刻一个不伦不类的《请回答1988》又有什么意义?
谈到翻拍剧,就不得不说,近两年,翻拍剧似乎已经渐渐成了一种风潮。
今年上半年就有中国版《求婚大作战》、中国版《问题餐厅》,中国版《深夜食堂》,改编自《家族之苦》的《麻烦家族》等多部日剧日影翻拍剧上映。
然而这些翻拍剧,大都“水土不服”,既失了原剧的韵味,也没有“接地气”。
这固然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但不得不直视的一点就是——翻拍别国的电视剧已经是在缺少了相同的文化认同的前提下创作,编剧再不走心,这剧基本就等于扑街,既吸引不了原剧党,不伦不类的剧情也只会让非原剧党感到尴尬。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前段时间口碑遭遇滑铁卢的《深夜食堂》,浓浓的日剧风没有半点中国的“深夜食堂”应有的样子,直白来说,就像是普通话版低配《深夜食堂》。
但即便是豆瓣评分5.9,相对来说已经算是改编的比较好的《问题餐厅》也难免受人诟病。
日版《问题餐厅》讲述了女主角在见证了种种女性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之后奋起反抗,辞去了歧视女性公司的正式工作,召集了身边有着同样各种问题的女性朋友开了一家餐厅,与原公司对立。
很明显,女权与男权的抗争是《问题餐厅》绕不过的精神内涵。
由于国内尺度的问题,中国版《问题餐厅》将原版中异装癖的角色与女主角糅杂为一人,由焦俊艳出演,但偏男性化的着装与演绎方式也免不了被诟病是对女权的错误解读。所以,即便是适应了中国本土文化所做出的修改,也还是难免让观众产生违和感。
大V承认,翻拍剧有其创作优势。能被拿来翻拍的剧起码都有个好故事,有受众基础,有宣传点,但如何让现成的剧本“入乡随俗”,才是编剧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