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中最重要的发现,莫过于以编钟为首的一整套战国时期的完整乐器。编钟分上中、下三层,中间直角折弯形成曲尺形。这样形成的三层两面的巨型编钟,在当时应该是诸侯等级的人才可以使用的。编钟架以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为支柱,以粗大的方木为梁架。梁架髹以黑漆,上面布满用红彩绘制的几何形花纹,梁端的青铜构件上还铸造着繁冗华丽的蟠螭纹。出土时,共65枚总重达3500千克的青铜钮钟、甬钟、镈钟仍基本完好地悬挂于编钟架上。最上层19枚小钟最轻,中层的33枚稍重,而下层悬挂的13枚大钟中有10枚的重量都超过了100千克,最重的一枚达到203.6千克。而铜钟无论大小、都呈合瓦形而非圆形,这是为了避免如此密集的铜钟在演奏时产生共振互相干扰。铜钟顶端有用来悬挂的柱,钟身布满乳钉状的凸起,称为“枚”,钟体与柱上铸有铭文以及精美的龙凤纹图案。在编钟旁边还岀土了演奏编钟所用的敲击锤。
一套如此精美宏大而又非常完好的编钟,它是怎样演奏的?现在还能奏响么?编钟出土后不久,音乐学家们就对它展开了细致的检测工作。经测试,编钟不但仍能奏响,而且音质十分优美。上层小钟声音高亢明快,中层铜钟音阶完整清晰,是演奏时的主要部分,而下层的大钟声音洪亮余韵悠长,适宜演奏和弦、烘托气氛。更令人称奇的是敲击每只铜钟的正面与侧面,都能发出截然不同但都十分准确的两个音。音乐学家们听过了编钟敲击的声音,立刻指出这套编钟的音域可以演奏许多乐曲。经过整体强度安全性检测后,编钟被重新树立起来因为出土时基本完好,复原并不困难。钟锤撞击在铜钟上,优美动人的旋律跨越了近2500年的时空回荡耳畔,绕梁不止,引人遐思。听着这犹如天籁的乐曲,所有人不禁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