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

怀旧那些年陪伴80后小人漫画书 宋朝文学家-苏东坡(上)

字号+作者:怀旧各种小人漫画书 来源:怀旧各种小人漫画书2017-07-22 我要评论() 收藏成功收藏本文

今天继续给大家推送小人漫画书系列,今天要讲的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生平事迹,由于篇幅很长,小编将分上、中、下三篇来讲述,希望各位多多关注。年代久远,有'...

今天继续给大家推送小人漫画书系列,今天要讲的是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生平事迹,由于篇幅很长,小编将分上、中、下三篇来讲述,希望各位多多关注。

年代久远,有些破损,各位不要介意啊。

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深夜,宾客去后,密州太守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独自在月光斑驳的花荫下,若有所思地凝视天上,仿佛看到仙女翩翩起舞,环佩叮当。

他注满了一杯酒,趔趔趄趄地站起来,自方自自语道:“明月啊!你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一刹间,历历往事、平日积愤,一齐涌上心头。

记得熙宁四年深秋晚上,小妹读完他给神宗皇帝的上书,劝他对新法要小心从事。苏试却凭他一股锐气说:“我如果附和王介甫,一定青云直上,可是身为谏官,我应当独立不倚,知无不言。”

他仿佛看见王安石一脸怒气,说:“我一向把子瞻引为知己,谁知他却这样固执己见!”御史谢温趁机在一旁进谗言,声言要找岔子弹劾他。

苏试想着想着,不禁颓然伏案。侍妾王朝云从花荫深处走过来,轻轻给他披上一件夹衣:“老爷,夜深了,夫人请你回去。”苏试猛然惊醒,朝云连忙扶他回去。

继室王氏是苏试前妻王夫人的堂妹,很有贤德。她在厅中备下小酌。苏试见了说:“不要辜负一天月色,还是在杏花树下一起赏月吧!”王夫人道:“如此月夜,对酒当歌,请阿云给大家唱一曲吧!”

朝云见夜已不浅,回答道:“好,我只唱一曲,唱完了老爷就去安睡吧!”苏轼笑着点头。朝云心知苏轼心境不佳,便拣了首“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一阙唱起来。

朝云只唱了一句,苏轼便打断说:“这曲《前调》,是写去年冬猎的,还是让我写首即兴新词吧!”他沉吟一阵,舒卷挥毫,立成一首《水调歌头》。

王夫人和朝云在一旁边看边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她俩好像给带进琼楼玉宇的世界,忽而又回到充满悲欢离合的人间。读到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禁连声赞好。

接着,王夫人笑道:“你在这里写词怀念二叔子由(名辙,字子由,号颖滨遗老),他今晚在济南也一定在想你。算起来,已有八年未见面了!”苏轼感慨说:“浮萍人生,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啊!”

次年的早春二月,天气特别暖和。苏轼想起去秋以来,由于公私纷繁,还没有给弟弟子由写信,正要执笔,忽见苏辙的家人苏安进来报告,子由将从济南到南都,约他在澶濮之间的彭城相会。

第二天,苏轼便与苏安乘轿同到彭城,亲自选择在逍遥堂下榻。但见堂前濮水帆影点点,堂后寒松翠竹相杂,真是一处清幽所在。

苏辙终于在傍晚到达。兄弟阔别八年,相见之下悲喜交集。看到各自容颜已改,只有语音依旧,不禁感慨万分。

他俩常常彻夜长谈,谈起嘉祐二年父子三人同举进士的往事,很有一番豪情。苏轼说:“我从小就想做个有节气的人,眼前虽处事艰难,我还是要勉力为之!”

临别之夜,雨声嗒嗒,增添了几分离愁。第二天,苏轼便在河边凉亭内为子由践行。好友王安国、颜长道也赶来相送。席间虽有旷达慷慨之辞,但一想起后会难期,各人心头上不免笼罩着一层愁云。

苏辙起身向送别亲友深深一揖,辞职下船,苏轼冒雨送至船头,摘下父亲遗留的佩刀说:“子由,这宝刀赠给你,望勿忘父训,珍重前程!”苏辙接刀在手,滴泪道:“谢谢大哥教诲!”

子由别后不几天,苏轼奉命到徐城任太守。这里天气一直不好,接连下了几场暴雨。七月十七日这一天,澶州曹村一带决堤,大水溢入南清河,八月二十一日,淹及徐州城下。富有人家纷纷出逃。

苏轼说:“人心浮动,还有谁有守城啊!”他立即来到城门边,对老百姓说:“只要有我苏某在,大家齐心协力,就决不会让水淹徐城!”并吩咐州吏分头劝说富户回城治水。

随后,他又来武卫营,大呼:“河将淹城,危在旦夕,你们虽是禁军,也要动员起来,为保全城垣出力!”卒长见太守满身泥污,感动地说:“大人尚且不避泥水,我等岂有不尽力之理!”

卒长说罢,马上集合队伍,背着竹框、铁铲来到筑堤工地,老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苏轼亲临现场,一卷衣袖和大家一起抗洪,不久就成了一个“泥人”。

一道长堤由东而南,锁住了咆哮的蛟龙。夜晚,大家挤在堤上临时搭成的草棚里,为治水出谋献策。一位老人建议,:“大水退后,要在州外改筑小城,以防洪水再犯。”苏轼凝神倾听,连连点头。

大家走后,苏轼的学生子立、子敏提醒他:“先生,你已十多天没回家了!”苏轼说:“水情未定,不能大意!”子立见恩师为百姓奋不顾身,不禁想起父亲王安国常常称道的苏轼的为人。

就在前几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蝗害大发,遮天蔽日,危害庄稼。老百姓惶恐万状。苏轼亲处带领下属到浮云岭一带,同当地农民一起捕蝗。

在大旱的那一年,庄稼失收,饿殍满路。苏轼外出见到这种惨不忍睹的情景,心里十分忧虑。他亲自把被遗弃的一些孩子收养在官舍里。

子立想到这里,见苏轼正要出门,便提灯为他照路。苏轼语重心长的对他们:“为官无忧国忧民之心,如何称得上民之父母?你等来日方长,深望好自为之。”他们边说边走,慢慢消失在风雨之中。

元丰二年的春节过后,大雪纷纷扬扬。苏轼正欣赏表哥文与可送的一幅墨竹,联想与可的为人,不禁豪情勃发,题诗曰:“壁上君墨不解语,见之尚可消百忧,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

苏轼题罢,忽然想起去年十月与可曾写信告诉他,奉调湖州,可是,现在音讯全无,不禁为他担心,与可平生不肯趋炎附势,与朝廷一班公卿格格不入,如今他年事已高,会经不起旅途风尘。

一天,苏轼在官舍正同子立、子敏饮酒赏雪。忽然接到与可家人送一信,拆开一看,原来与可已于一月三十日,在陈州宾馆病故。苏轼哀痛欲绝。不料这时朝廷飞马又到,命他前往湖州接任太守。

苏轼一面悲悼亡友,一边收拾行装赴任。子敏、子立随船同往。沿途耽搁些时日,直到四月底才到达湖州。